孙桓(三国上将潘凤的战力究竟如何)

1. 孙桓,三国上将潘凤的战力究竟如何?

第一回:韩馥磐河战袁绍,潘凤草坡退文丑。

韩馥,颍川郡人氏,乃袁氏门生也,颇得人望。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封韩馥为冀州牧。韩馥踌躇满志,广纳良才,一时间群贤毕至。韩馥以麴义为大将,张郃、高览副之;以沮授、田丰为冀州别驾,辛评、辛毗等辅之;自此以为得志,徐图进取。

袁绍,四世三公,因深恨董卓废立之事,曾拔剑相向,后惧加害,逃回渤海。董卓即封袁绍为渤海太守,以示安抚。时有颍川郡名士荀彧者,避难于冀州,袁绍仰慕之,殷勤招致,待如上宾。袁绍曰:“渤海弹丸之地,而节制于韩馥,此吾家一门生,然位在吾上,吾意实难平也。”荀彧曰:“韩馥虽有大志,实庸才耳!吾料冀州必被公所得。”袁绍大喜,再拜而谢。

袁绍以巨金赂麴义,诱降之,张郃、高览亦倒戈而降。韩馥大怒,提兵五万亲征,安扎在磐河以东。袁绍率颜良、文丑列阵以迎,麴义引八百精锐,后随步兵一万,弩兵五千,列于阵中。两军阵前,韩馥大骂道:“麴义卖主之徒,安敢背我!”袁绍大怒,回顾众将曰:“谁敢为我擒之?”文丑策马挺枪,径奔入阵,直取韩馥。麴义引精锐突进,韩馥军大败。

韩馥抵挡不住文丑,单骑望山谷而逃,文丑骤马直追。韩馥马失前蹄,头盔堕地,翻身落于坡下。文丑拍马赶到,急捻枪来刺,忽见草坡处转出个少年将军,挥动大斧,直取文丑。韩馥趴在草坡上,看那少年时,只见他头戴熟钢狮子盔,腰系金兽面束带,上笼绯红团花袍,下垂绿绒缕领带,脚穿斜皮气跨靴;左带一张弓,右悬一壶箭;手舞金蘸斧,坐胯爪黄驹,端的是威风凛凛,相貌堂堂。文丑与那少年战五六合后,气力不加,枪法散乱,急拍马而回。那少年乘势追赶,正撞着麴义,交马只一合,剁麴义于马下。

弓箭手急射,那少年拨开箭雨,又连砍数人,忽然大喝一声,扬斧骤马,冲入敌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将麴义所率八百骑精锐砍到尸横遍野,呼儿唤爷。颜良、文丑引数百骑赶来,将少年围定。少年拈弓搭箭,八面射之,无不应弦落马。袁绍骇惧,望后军奔走。韩馥挥兵反攻,大胜而回。

第二回:袁绍大设鸿门宴,潘凤煮酒论英雄。

韩馥问少年姓名,答曰:“某世居冀州,姓潘名凤,字无双。我与老母屡受府君深恩,今闻袁绍来犯,故单马来助。”韩馥逊谢了,然初得潘凤,却不以为意。

袁绍输了一阵,命人四处打探少年出处,即时来报。颜良进曰:“此少年即冀州潘凤也,吾深知之。潘凤十四岁时,有人辱其师,立杀之,提头过闹市,百人无敢近者。潘凤家贫,止有一耕牛,纨绔子欲夺之,命人强取,潘凤拽牛尾逆行,百余步而气定神闲,纨绔筛糠而惧。”文丑亦曰:“尝听人言,亲见潘凤逐虎过涧,吾以其讹传耳。今日与其交手,吾方深信不疑也。有世外高人水镜先生者,尝与人言:潘凤、吕布,得一人可得天下!”

袁绍惊愕,问曰:“似此,如之奈何?”颜良曰:“韩馥得潘凤,不可力敌矣。可诈向韩馥求和,并设宴以邀,暗藏五百刀斧手,就席间杀之”。袁绍曰:“此计大妙。”

韩馥得袁绍求和书信,问计于众人。沮授曰:“此鸿门宴耳,绝不可行。”韩馥曰:“本初仁厚,必不害我;如恐惧不行,恐惹人笑耳。”沮授曰:“如行,必有所准备。”潘凤曰:“我愿随行,必保主公无虞。”

次日,韩馥至,袁绍款待殷勤。酒过三巡,颜良曰:“席间无乐,愿舞剑助兴。”文丑曰:“某愿对舞。”须臾,颜良、文丑举剑而刺韩馥,潘凤以斧当之。袁绍摔杯大叫曰:“左右动手!”五百刀斧手一齐杀入,潘凤甩开战斧,但见流光若影,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颜良、文丑观之,心惊胆战,不敢迎敌。潘凤杀开血路,保韩馥突围。

韩馥拜潘凤为上将。翌日,韩馥煮酒,邀潘凤畅饮。韩馥曰:“袁绍账下猛将极多,吾深忧之”。潘凤曰:“府君试言之,谁为猛将?”韩馥曰:“颜良文丑冠绝河北,张郃高览智勇兼备,皆猛将也!”潘凤道:“颜良可使击鼓鸣金,文丑可使牧牛放马,张郃、高览皆屠猪杀狗之辈也!”韩馥曰:“徐州刘刕,三刀之内取人性命,可为猛将?”潘凤曰:“刘刕徒有其表,名不副实,非猛将也。”韩馥曰:“温侯吕布,画戟赤兔马无人敢近,可为猛将?”

潘凤道:“吕布虚名无实,骄而惧死,不足虑也。”韩馥大喜,待之愈厚,三天五天,小宴大宴,上马下马,提金提银,潘凤皆不受。

第三回:潘凤怒马诛颜文,无双温酒斩华雄

忽报袁绍特来报仇,韩馥大惊,潘凤曰:“府君勿忧,吾观袁绍军,如土鸡瓦犬耳,有何惧哉!”两军阵前,韩馥曰:“绣袍金甲者,乃颜良、文丑也,不可大意。”潘凤曰:“吾观颜良、文丑,如插标卖首耳!”韩馥曰:“未可轻视。”潘凤起身曰:“某虽不才,愿斩其首级来献。”言未毕,潘凤奋然上马,倒提宣花斧,跑下山来,直冲彼阵。袁绍军如波开浪裂,颜良方欲战时,措手不及,被潘凤手起一斧,劈于马下。

文丑肝胆俱裂,拨马而走。潘凤赶上,照脑后一斧,将文丑斩下马来。潘凤忽地下马,割了颜良、文丑首级,双提人头,飞马回阵,如入无人之境。袁绍溃败,收拾余部,投辽东公孙渊去了。

韩馥对潘凤愈加敬重,吃则同桌,寝则同床,每于人前曰:“吾得潘凤,如鱼得水也!”时有上蔡县令甄逸,慕潘凤之名,携女拜见潘凤,欲将女许之。潘凤视其女,但见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柔情绰态,媚于语言,有倾国倾城之色。潘凤曰:“大丈夫保国安邦,宏图未展,何以家为。卿有天人之表,实未敢高攀,愿另则良图。”甄女曰:“妾非英雄而不事者,愿为君守身如玉,以待君之壮志得酬,万勿忘妾身也。”

时曹操发檄文讨伐董卓,在汜水关战事吃紧。潘凤曰:“应以大义为先,共讨国贼”。韩馥然之,提兵向汜水关进发,与众诸侯汇集。

华雄挑着孙坚赤帻,大骂搦战。方悦、穆顺、武安国,皆被华雄斩杀。曹操怒曰:“吾大将典韦、许褚若在,何惧他华雄!”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曹操曰:“壮哉!”曹操亲自酾热酒一杯,潘凤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斧,飞身上马,蹄声渐远。众诸侯听得关外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曹操急使人打探,忽听鸾铃响处,但见马到中军,潘凤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曹操亲执潘凤之手,大有不舍之心;擎其酒,尚温焉。

第四回:三英群攻战潘凤,吕布卸甲斗无双

董卓折了华雄,提兵二十万,引吕布亲至虎牢关。吕布搦战,陶谦曰:“我部悍将刘刕,三刀之内必斩吕布于马下。”曹操大喜曰:“刘刕乃世之虎将,可与吕布一战”。急令出战,刘刕曰:“取某大刀来。”愤然提刀上马,出中军帐而去。

良久,忽探子飞马来报:“刘刕已被吕布斩了。”诸侯尽皆失色!

潘凤大怒,横眉竖目,提战斧来战吕布。吕布素知潘凤之勇,亦不敢轻视,抖擞精神,与潘凤战五十合,不分胜负。董卓急令张辽上前围攻,又斗三十合,斗不倒潘凤,高顺又上前夹攻。这三个围住潘凤,转灯儿般厮杀,诸侯都看得呆了。潘凤在中央独战三将,逞虎威,精神倍长。少时,高顺落马。张辽大惊,被潘凤舒展猿身,生擒过去。吕布拨马而回,潘凤大叫曰:“吾以仁义待人,不施谲诈。吕奉先,汝与刘刕厮杀二百余合,身困体乏,吾胜之不武。我不乘势赶你,汝可歇息再战”。三军闻之,无不赞叹。

翌日,潘凤搦战,吕布拍马而出,画戟战斧并举,赤兔爪黄齐飞,双方战有百余合,不分胜负。董卓在关上观之,叹曰:“潘凤真虎将也!”恐吕布有失,鸣金收兵。

吕布杀的性起,略歇片刻,脱去红锦百花袍,卸掉兽面连环铠,只穿贴身紧衣上马,又出阵前搦潘凤厮杀。潘凤出,再战一百余合,不分胜负。吕布心急之下,诈败而走,潘凤追之,吕布反身一箭,但见潘凤翻身而倒。吕布大喜,调转马头,复杀了回来。忽听破风之声,吕布睁眼看时,那箭已到面门。吕布用画戟急当,却射在了画戟小枝上。原来潘凤顺手接了吕布之箭,却赚吕布来赶,又搭弓射之。吕布心惊,飞奔回关上。

曹操赞叹曰:“潘将军真天神也!”潘凤曰:“某何足道哉!某师弟刑道荣,斧法更胜吾一筹,可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级,如探囊取物也!”曹操大惊,回顾左右曰:“今后如遇刑道荣,不可轻敌。”令写于衣袍襟底以记之。

吕布曰:“吾自出道以来,大小百战,无往不利。潘凤斧法惯熟,真吾敌手!”董卓顿足曰:“潘凤不死,吾死无葬地也!”董卓见诸侯势大,又有潘凤助力,无心恋战,连夜逃回西凉。吕布收拾细软,亦奔逃至羌族去了。曹操率先入京师,挟持天子。诸侯无远谋,皆散去!潘凤曰:“曹操有不臣之心,当讨之”。韩馥深以为然。

第五回:曹营六将战潘凤,水镜先生叹英雄

两军阵前,韩馥大骂曹操为汉贼。潘凤出阵搦战,曹操曰:“潘凤犹胜吕布之勇。”许褚不服,应声而出,斗二十合,气力不加。

曹操曰:“潘凤非一人可胜。”急令典韦助战,两将夹攻;左边夏侯惇、夏侯渊,右边李典、乐进齐到,六员将共攻潘凤。潘凤力战六将,舞动宣花斧乱砍,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涌泉。少时,李典、乐进双双落马。夏侯渊大惊之下,被连头带肩,劈死于马下。潘凤又手起一箭,射瞎夏侯惇左目。典韦、许褚死命救出夏侯惇,曹军大败!

袁绍私通曹操,教共谋韩馥。曹操当夜截营,韩馥军大乱。韩馥错拿了潘凤之斧,从后营溜出。潘凤挡住前寨门,只有腰刀在手,砍死百余人。两边枪如苇列,潘凤身无片甲,身被数十枪,兀自死战。曹仁引三千毒弩手射之,箭如骤雨。潘凤身中十数箭,乃大叫曰:“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毕,潘凤吐血数升而死。

韩馥藏匿于茅厕,闻潘凤死,惶恐,以所佩小刀自杀。

曹操闻潘凤战死,叹曰:“吾若相得,何愁天下不定!”厚葬之。曹仁得潘凤之坐骑献于曹操,操即令豢养于府库之中。那爪黄数日不食草料而死。

后袁绍反扑,尽得冀州之地,沮授、田丰皆降矣。袁绍闻甄女之事,急令次子袁熙往取之。及袁熙至,甄女已跳城殉情矣。

吕布闻潘凤死,怅然若失。水镜先生闻潘凤之死,叹曰:“潘凤有经天纬地之才,然得其时,不得其人矣!”

孙桓(三国上将潘凤的战力究竟如何)

2. 孙权又是如何对待孙绍的?

汉建安五年,刚刚被汉廷封为吴侯仅两年的孙策遇刺,不久伤重不治身亡……彼时孙策虽然只有二十五岁,但已经生下了一子三女。换言之,孙策是有“合法”继承人的!可奇怪的是,孙策临终前却放弃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孙绍,将吴侯之位传给了胞弟孙权。这又是为什么呢?

基业草创、国赖长君

孙策遇刺本身就已经说明问题了!虽然孙策名义上统一了江东地区,但这种所谓的统一更像是以武力霸占他人的地盘。江东地区的世家大族以及原来的豪强们更多地只是迫于孙策的兵锋而选择了暂时隐忍,对于孙氏家族一直都不是真心拥护!说白了,他们原本就是来“分一杯羹”的外来户,结果却喧宾夺主、当起了“山大王”!原本的那些个“山大王”们谁咽得下这口气?于是便有了先前孙策遇刺的那一幕。

后来的历史也证实了这一点,孙策去世之后不久,江东地区的不少豪强和一些世家大族便举起了反旗,甚至连一些老孙家的“自家人”都加入到了趁火打劫的行列之中!即位伊始的孙权一面通过各种方式笼络江东地区的世家大族、一面以武力镇压反叛势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才最终控制局面,将江东地区拉回了轨道。换言之,如果没有孙权这位有分量、有手段的“孙家人”,孙策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很可能就分崩离析了……

再看看孙绍,就算孙策十三岁生下了孙绍(这已经是极限了),到孙策去世时孙绍也只有十二岁!换言之,孙策去世时,孙绍基本上不会超过十二岁,很可能还要更小!差不多也就是现在小学生的年纪,无论如何也是扛不起江东大梁的。而彼时的孙权已经十八岁了,即便搁在现在也已经算成年人了。孙权在孙坚遇刺后的表现更加是可圈可点、小小年纪政治手腕玩得比成人还要成人!为了江东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孙策选择孙权而不是亲生儿子孙绍无疑是最明智的。

主少国疑、难保孙权不反

主少国疑这个问题是中国历史上“亡国”的一个共同点,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周恭帝年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孙策面临的情况并不比后来的周世宗好多少,甚至更加棘手!赵匡胤再如何那也还是个外人,孙权可是孙策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孙坚的亲生儿子!孙策留下的那些老臣,如程普、黄盖等人原本就是孙坚的旧部。对他们而言,孙策和孙权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主子的亲生儿子!反倒是孙绍与他们却隔了一层。

一旦孙绍即位,主少国疑,孙权如果趁势举起反旗、也像后世的宋太祖那样来一出“黄袍加身”,孙策那些旧部有多少人会为孙绍站台?江东地区的那些世家大族恐怕就更加不会为孙绍站台了!到头来,江山还是孙权的,孙绍还能不能保住性命就非常难说了。与其如此,孙策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让胞弟孙权领自己这份情,买子孙一个富贵万代!

周瑜为何不力挺孙绍

周瑜作为孙策的连襟、大乔的妹夫,他为何不力挺孙绍呢?这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几乎所有史籍对孙绍的生母都保持了缄默!如果孙绍是大乔所生,按照常理史籍不应该一点记载都没有。换言之,孙绍很可能是庶出,而且这种可能性是相当大的。孙权称帝之后没有让孙绍承袭孙策的长沙王之位而是另行将他封为了吴侯也从另一个侧面应证了这一点。三国沿用了汉制,诸侯王的嫡长子是理所当然的“法定继承人”!孙权不让孙绍承袭长沙王之位总归要有个“合法”的理据,不是吗?很可能这个理由就是孙绍是庶出!这才爵降一等、被封为了吴侯,只有这样才更加说得通。

如果孙绍是庶出,一切也就都顺理成章了!他并不是周瑜的内侄,他接班与孙权接班对于周瑜而言并没有本质区别。大乔仅仅是孙绍的嫡母,其生母外戚才是最大的得利者!周瑜恐怕得不到太大的利益,反倒是倒向孙权,周瑜依然是“柱国之臣”,孙权离不开他……再者说,周瑜是三国时期非常英明的一位政治家,在彼时的政治环境下,孙权接班是最佳选择。即便孙绍是大乔嫡出,恐怕周瑜也未必就会力挺孙绍!得了地位和利益却丢掉了江山,这种地位和利益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说,孙策之所以选择孙权,有公心亦有私心,并不是孙策真的那么高尚、心甘情愿放弃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更多地恐怕还是形势所迫、逼不得已!这或许就是后来孙权称帝后对孙策父子比较冷漠的原因之一吧。

孙权称帝、冷漠对待兄侄

孙权称帝之后,追谥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上庙号始祖。但是,对胞兄孙策却相当“吝啬”,只将孙策追封为了长沙王,谥“桓”。虽然“桓”这个谥号承认了孙策奠定基业的功劳,但是却没有将其上升到帝王层面。换言之,孙权只承认了胞兄孙策的军功,却没有认可他的政治功绩。他只是开疆拓土的“功臣元戎”,却不是“创基立业”的开国帝王!

对于侄子孙绍,孙权就不是“吝啬”的问题了,甚至有些“刻薄”了!按照汉制,诸侯王的嫡长子承袭诸侯王之位。在没有嫡子存在的情况下,有时候庶长子也是有资格承袭王位的。很显然,孙权并没有打算让孙绍承袭长沙王之位!至于原因,很可能就是本人前面说到的,孙绍可能并不是嫡出。因此,他的继承权本就属于两可,可以承袭也可以不予承袭!最终孙权选择了后者,给孙绍另封了一个吴侯爵位。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孙权为了避免孙绍敏感的身份影响到自己皇位将来的传承,刻意强调了孙策长沙王之位追封的性质!大概其可能类似于明朝徐达、李文忠等人的王爵,纯属荣誉性质,后世不能承袭!孙绍能够承袭的只有孙策原先的吴侯爵位。不过,个人更加倾向于前者。毕竟吴侯之位在孙策去世后已经被孙权所承袭,再让孙绍承袭显然不符合中国古代的爵位承袭规则。

即便如此,孙权对这个侄子依然不放心!毕竟吴侯是自己曾经拥有过的爵位,象征意义太过明显。因此,不久之后孙权又将孙绍改封为了上虞侯。自此,孙绍一支与“大宗”再没有任何关系,彻底沦为了小宗旁支!孙绍一辈子碌碌无为、混吃等死,他这样尴尬的身份恐怕也不可能有所作为,不是吗?孙绍死后,上虞侯爵传给了他的儿子孙奉。孙吴末代皇帝孙皓在位期间,因为一些谣言便杀掉了自己的这位堂兄弟孙奉!由此也可见孙绍一脉在孙吴政权的地位了,轻而易举被杀、几乎没有任何地位可言,不是吗?

大宗转移,随之而来便是一代甚至几代的血腥之争,历朝历代皆然,这一点后来的元王朝表现得尤为突出!孙权之所以如此低调冷处理胞兄孙策和侄子孙绍,或许也是出于这些原因吧。虽然“吝啬”“刻薄”,也算是“仁慈”了。至少没有动刀子说话,不是吗?虽然最终孙绍一脉亡于孙权一脉之手,但与孙权本人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3. 三国演义刘备举国75万精兵亲征东吴为关羽复仇?

火烧连营指的是三国时期吴蜀之间的一次战役。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夷陵之战!

战役简介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2],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当时,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率领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孙权在面临蜀军战略进攻的情况下,奋起应战。他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同时又遣使向曹丕称臣修好,以避免两线作战。

夷陵之战示意图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吴班、陈式的水军进入夷陵地区,屯兵长江两岸。二月,刘备亲率主力从秭归进抵猇亭,建立了大本营。这时,蜀军已深入吴境二三百公里,由于开始遭到吴军的扼阻抵御,其东进的势头停顿了下来。在吴军扼守要地、坚不出战的情况下,蜀军不得已乃在巫峡、建平(今重庆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地上设立了几十个营寨。为了调动陆逊出战,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避免了分散和过早地消耗兵力的行为。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后来刘备又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但是此计依然未能得逞。陆逊坚守不战,破坏了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七百多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陆逊看到蜀军士气沮丧,放弃了水陆并进、夹击蜀军的作战方针,认为战略反攻的时机业已成熟。为此他上书吴王孙权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现在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孙权当即批准了陆逊这一由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计划。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江南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决战开始后,陆逊即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军冯习部,大破之。诸葛瑾、骆统、周胤诸部配合陆逊的主力在猇亭向蜀军发起攻击。守御夷道的孙桓部也主动出击、投入战斗。吴军进展顺利,很快就攻破蜀军营寨四十余座,并且用水军截断了蜀军长江两岸的联系。蜀军将领张南、冯习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阵亡,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蜀军尸骸随长江漂流,铺满了江面[3]。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于八月率众向曹魏投降。

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陆逊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吴,但因陆逊早有准备,魏军终于无功而返。次年四月,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原文

权大惊,举止失措。阚泽出班奏曰:“现有擎天之柱,如何不用耶?”权急问何人。泽曰:“昔日东吴大事,全任周郎;后鲁子敬代之;子敬亡后,决于吕子明;今子明虽丧,现有陆伯言在荆州。此人名虽儒生,实有雄才,大略,以臣论之,不在周郎之下;前破关公,其谋皆出于伯言。主上若能用之,破蜀必矣。如或有失,臣愿与同罪。”权曰:“非德润之言,孤几误大事。”张昭曰:“陆逊乃一书生耳,非刘备敌手;恐不可用。”顾雍亦曰:“陆逊年幼望轻,恐诸公不服;若不服则生祸乱,必误大事。”来骘亦曰:“逊才堪治郡耳;若托以大事,非其宜也。”阚泽大呼曰:“若不用陆伯言,则东吴休矣!臣愿以全家保之!”权曰:“孤亦素知陆伯言乃奇才也!孤意已决,卿等勿言。”于是命召陆逊。逊本名陆议,后改名逊,字伯言,乃吴郡吴人也;汉城门校尉陆纡之孙,九江都尉陆骏之子;身长八尺,面如美玉;官领镇西将军。当下奉召而至,参拜毕,权曰:“今蜀兵临境,孤特命卿总督军马,以破刘备。”逊曰:“江东文武,皆大王故旧之臣;臣年幼无才,安能制之?”权曰:“阚德润以全家保卿,孤亦素知卿才。今拜卿为大都督,卿勿推辞。”逊曰:“倘文武不服,何如?”权取所佩剑与之曰:“如有不听号令者,先斩后奏。”逊曰:“荷蒙重托,敢不拜命;但乞大王于来日会聚众官,然后赐臣。”阚泽曰:“古之命将,必筑坛会众,赐白旄黄钺、印绶兵符,然后威行令肃。今大王宜遵此礼,择日筑坛,拜伯言为大都督,假节钺,则众人自无不服矣。”权从之,命人连夜筑坛完备,大会百官,请陆逊登坛,拜为大都督、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候,赐以宝剑印绶,令掌六郡八十一州兼荆楚诸路军马。吴王嘱之曰:“阃以内,孤主之;阃以外,将军制之。” 逊领命下坛,令徐盛、丁奉为护卫,即日出师;一面调诸路军马,水陆并进。文书到猇亭,韩当、周泰大惊曰:“主上如何以一书生总兵耶?”比及逊至,众皆不服。逊升帐议事,众人勉强参贺。逊曰:“主上命吾为大将,督军破蜀。军有常法,公等各宜遵守。违者王法无亲,勿致后悔。”众皆默然。周泰曰:“目今安东将军孙桓,乃主上之侄,现困于彝陵城中,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请都督早施良策,救出孙桓,以安主上之心。”逊曰:“吾素知孙安东深得军心,必能坚守,不必救之。待吾破蜀后,彼自出矣。”众皆暗笑而退。韩当谓周泰曰:“命此孺子为将,东吴休矣!公见彼所行乎?”泰曰:“吾聊以言试之,早无一计,安能破蜀也!” 次日,陆逊传下号令,教诸将各处关防,牢守隘口,不许轻敌。众皆笑其懦,不肯坚守。次日,陆逊升帐唤诸将曰:“吾钦承王命,总督诸军,昨已三令五申,令汝等各处坚守;俱不遵吾令,何也?”韩当曰:“吾自从孙将军平定江南,经数百战;其余诸将,或从讨逆将军,或从当今大王,皆披坚执锐,出生入死之士。今主上命公为大都督,令退蜀兵,宜早定计,调拨军马,分头征进,以图大事;乃只令坚守勿战,岂欲待天自杀贼耶?吾非贪生怕死之人,奈何使吾等堕其锐气?”于是帐下诸将,皆应声而言曰:“韩将军之言是也。吾等情愿决一死战!”陆逊听毕,掣剑在手,厉声曰:“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汝等只各守隘口,牢把险要,不许妄动,如违令者皆斩!”众皆愤愤而退。却说先主自猇亭布列军马,直至川口,接连七百里,前后四十营寨,昼则旌旗蔽日,夜则火光耀天。忽细作报说:“东吴用陆逊为大都督,总制军马。逊令诸将各守险要不出。”先主问曰:“陆逊何如人也?’马良奏曰:“逊虽东吴一书生,然年幼多才,深有谋略;前袭荆州,皆系此人之诡计。”先主大怒曰:“竖子诡计,损朕二弟,今当擒之!”便传令进兵。马良谏曰:“陆逊之才,不亚周郎,未可轻敌。”先主曰:“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遂亲领前军,攻打诸处关津隘口。韩当见先主兵来,差人投知陆逊。逊恐韩当妄动,急飞马自来观看,正见韩当立马于山上;远望蜀兵漫山遍野而来,军中隐隐有黄罗盖伞。韩当接着陆逊,并马而观。当指曰:“军中必有刘备,吾欲击之。”逊曰:“刘备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今只乘高守险,不可轻出,出则不利。但宜奖励将士,广布守御之策,以观其变。今彼驰骋于平原广野之间,正自得志;我坚守不出,彼求战不得,必移屯于山林树木间。吾当以奇计胜之。” 韩当口虽应诺,心中只是不服,先主使前队搦战,辱骂百端。逊令塞耳休听,不许出迎,亲自遍历诸关隘口,抚慰将士,皆令坚守。先主见吴军不出,心中焦躁。马良曰:“陆逊深有谋略。今陛下远来攻战,自春历夏;彼之不出,欲待我军之变也。愿陛下察之。”先主曰:“彼有何谋?但怯敌耳。向者数败,今安敢再出!”先锋冯习奏曰:“即今天气炎热,军屯于赤火之中,取水深为不便。”先主遂命各营,皆移于山林茂盛之地,近溪傍涧;待过夏到秋,并力进兵。冯习遂奉旨,将诸寨皆移于林木阴密之处。马良奏曰:“我军若动,倘吴兵骤至,如之奈何?”先主曰:“朕令吴班引万余弱兵,近吴寨平地屯住;朕亲选八千精兵,伏于山谷之中。若陆逊知朕移营,必乘势来击,却令吴班诈败;逊若追来,朕引兵突出,断其归路,小子可擒矣。”文武皆贺曰:“陛下神机妙算,诸臣不及也!”马良曰:“近闻诸葛丞相在东川点看各处隘口,恐魏兵入寇。陛下何不将各营移居之地,画成图本,问于丞相?”先主曰:“朕亦颇知兵法,何必又问丞相?”良曰:“古云兼听则明,偏听则蔽。望陛下察之。”先主曰:“卿可自去各营,画成四至八道图本,亲到东川去向丞相。如有不便,可急来报知。”马良领命而去。于是先主移兵于林木阴密处避暑。早有细作报知韩当、周泰。二人听得此事,大喜,来见陆逊曰:“目今蜀兵四十余营,皆移于山林密处,依溪傍涧,就水歇凉。都督可乘虚击之。”逊大喜,遂引兵自来观看动静;只见平地一屯,不满万余人,大半皆是老弱之众,大书“先锋吴班”旗号。周泰曰:“吾视此等兵如儿戏耳。愿同韩将军分两路击之。如其不胜,甘当军令。”陆逊看了良久,以鞭指曰:“前面山谷中。隐隐有杀气起;其下必有伏兵,故于平地设此弱兵,以诱我耳。诸公切不可出。”众将听了,皆以为懦。 次日,吴班引兵到关前搦战,耀武扬威,辱骂不绝;多有解衣卸甲,赤身裸体,或睡或坐。徐盛、丁奉入帐禀陆逊曰:“蜀兵欺我太甚!某等愿出击之!”逊笑曰:“公等但恃血气之勇,未知孙、吴妙法,此彼诱敌之计也:三日后必见其诈矣。”徐盛曰:“三日后,彼移营已定,安能击之乎?”逊曰:“吾正欲令彼移营也。”诸将哂笑而退。过三日后,会诸将于关上观望,见吴班兵已退去。逊指曰:“杀气起矣。刘备必从山谷中出也。”言未毕,只见蜀兵皆全装惯束,拥先主而过。吴兵见了,尽皆胆裂。逊曰:“吾之不听诸公击班者,正为此也。今伏兵已出,旬日之内,必破蜀矣。”诸将皆曰:“破蜀当在初时,今连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安能破乎?”逊曰:“诸公不知兵法。备乃世之枭雄,更多智谋,其兵始集,法度精专;今守之久矣,不得我便,兵疲意阻,取之正在今日。”诸将方才叹服。后人有诗赞曰:“虎帐谈兵按六韬,安排香饵钓鲸鳌。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却说陆逊已定了破蜀之策,遂修笺遣使奏闻孙权,言指日可以破蜀之意。权览毕,大喜曰:“江东复有此异人,孤何忧哉!诸将皆上书言其懦,孤独不信,今观其言,果非懦也。”于是大起吴兵来接应。却说先主于猇亭尽驱水军,顺流而下,沿江屯扎水寨,深入吴境。黄权谏曰:“水军沿江而下,进则易,退则难。臣愿为前驱。陛下宜在后阵,庶万无一失。”先主曰:“吴贼胆落,朕长驱大进,有何碍乎?”众官苦谏,先主不从。遂分兵两路:命黄权督江北之兵,以防魏寇;先主自督江南诸军,夹江分立营寨,以图进取。细作探知,连夜报知魏主,言蜀兵伐吴,树栅连营,纵横七百余里,分四十余屯,皆傍山林下寨;今黄权督兵在江北岸,每日出哨百余里,不知何意。魏主闻之,仰面笑曰:“刘备将败矣!”群臣请问其故。魏主曰:“刘玄德不晓兵法;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以拒敌者乎?包原隰险阻屯兵者,此兵法之大忌也。玄德必败于东吴陆逊之手,旬日之内,消息必至矣。”群臣犹未信,皆请拨兵备之。魏主曰:“陆逊若胜,必尽举吴兵去取西川;吴兵远去,国中空虚,朕虚托以兵助战,令三路一齐进兵,东吴唾手可取也。”众皆拜服。魏主下令,使曹仁督一军出濡须,曹休督一军出洞口,曹真督一军出南郡:“三路军马会合日期,暗袭东吴。朕随后自来接应。”调遣已定。不说魏兵袭吴。且说马良至川,入见孔明,呈上图本而言曰:“今移营夹江,横占七百里,下四十余屯,皆依溪傍涧,林木茂盛之处。皇上令良将图本来与丞相观之。”孔明看讫,拍案叫苦曰:“是何人教主上如此下寨?可斩此人!”马良曰:“皆主上自为,非他人之谋。”孔明叹曰:“汉朝气数休矣!”良问其故。孔明曰:“包原隰险阻而结营,此兵家之大忌。倘彼用火攻,何以解救?又,岂有连营七百里而可拒敌乎?祸不远矣!陆逊拒守不出,正为此也。汝当速去见天子,改屯诸营,不可如此。”良曰:“倘今吴兵已胜,如之奈何?”孔明曰:“陆逊不敢来追,成都可保无虞。”良曰:“逊何故不追?”孔明曰:“恐魏兵袭其后也。主上若有失,当投白帝城避之。吾入川时,已伏下十万兵在鱼腹浦矣。”良大惊曰:“某于鱼腹浦往来数次,未尝见一卒,丞相何作此诈语?”孔明曰:“后来必见,不劳多问。”马良求了表章,火速投御营来。孔明自回成都,调拨军马救应。却说陆逊见蜀兵懈怠,不复提防,升帐聚大小将士听令曰:“吾自受命以来,未尝出战。今观蜀兵,足知动静,故欲先取江南岸一营。谁敢去取?”言未毕,韩当、周泰、凌统等应声而出曰:“某等愿往。”逊教皆退不用,独唤阶下末将淳于丹曰:“吾与汝五千军,去取江南第四营:蜀将傅彤所守。今晚就要成功。吾自提兵接应。”淳于丹引兵去了,又唤徐盛、丁奉曰:“汝等各领兵三千,屯于寨外五里,如淳于丹败回,有兵赶来,当出救之,却不可追去。”二将自引军去了。 却说淳于丹于黄昏时分,领兵前进,到蜀寨时,已三更之后。丹令众军鼓噪而入。蜀营内傅彤引军杀出,挺枪直取淳于丹;丹敌不住,拨马便回。忽然喊声大震,一彪军拦住去路:为首大将赵融。丹夺路而走,折兵大半,正走之间,山后一彪蛮兵拦住:为首番将沙摩柯。丹死战得脱,背后三路军赶来。比及离营五里,吴军徐盛、丁奉二人两下杀来,蜀兵退去,救了淳于丹回营。丹带箭入见陆逊请罪。逊曰:“非汝之过也。吾欲试敌人之虚实耳。破蜀之计,吾已定矣。”徐盛、丁奉曰:“蜀兵势大,难以破之,空自损兵折将耳。”逊笑曰:“吾这条计,但瞒不过诸葛亮耳。天幸此人不在,使我成大功也。”遂集大小将士听令:使朱然于水路进兵,来日午后东南风大作,用船装载茅草,依计而行;韩当引一军攻江北岸,周泰引一军攻江南岸,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黄焰硝,各带火种,各执枪刀,一齐而上,但到蜀营,顺风举火;蜀兵四十屯,只烧二十屯,每间一屯烧一屯。各军预带干粮,不许暂退,昼夜追袭,只擒了刘备方止。众将听了军令,各受计而去。却说先主正在御营寻思破吴之计,忽见帐前中军旗幡,无风自倒。乃问程畿曰:“此为何兆?”畿曰:“夜今莫非吴兵来劫营?”先主曰:“昨夜杀尽,安敢再来?”畿曰:“倘是陆逊试敌,奈何?”正言间,人报山上远远望见吴兵尽沿山望东去了。先主曰:“此是疑兵。”令众休动,命关兴、张苞各引五百骑出巡。黄昏时分,关兴回奏曰:“江北营中火起。”先主急令关兴往江北,张苞往江南,探看虚实:“倘吴兵到时,可急回报。”二将领命去了。 初更时分,东南风骤起。只见御营左屯火发。方欲救时,御营右屯又火起。风紧火急,树木皆着,喊声大震。两屯军马齐出,奔离御营中,御营军自相践踏,死者不知其数。后面吴兵杀到,又不知多少军马。先主急上马,奔冯习营时,习营中火光连天而起。江南、江北,照耀如同白日。冯习慌上马引数十骑而走,正逢吴将徐盛军到,敌住厮杀。先主见了,拨马投西便走。徐盛舍了冯习,引兵追来。先主正慌,前面又一军拦住,乃是吴将丁奉,两下夹攻。先主大惊,四面无路。忽然喊声大震,一彪军杀入重围,乃是张苞,救了先主,引御林军奔走。正行之间,前面一军又到,乃蜀将傅彤也,合兵一处而行。背后吴兵追至。先主前到一山,名马鞍山。张苞、傅彤请先主上的山时,山下喊声又起:陆逊大队人马,将马鞍山围住。张苞、傅彤死据山口。先主遥望遍野火光不绝,死尸重叠,塞江而下。次日,吴兵又四下放火烧山,军士乱窜,先主惊慌。忽然火光中一将引数骑杀上山来,视之,乃关兴也。兴伏地请曰:“四下火光逼近,不可久停。陛下速奔白帝城,再收军马可也。”先主曰:“谁敢断后?”傅彤奏曰:“臣愿以死当之!”当日黄昏,关兴在前,张苞在中,留傅彤断后,保着先主,杀下山来。吴兵见先主奔走,皆要争功,各引大军,遮天盖地,往西追赶,先主令军士尽脱袍铠,塞道而焚,以断后军。正奔走间,喊声大震,吴将朱然引一军从江岸边杀来,截住去路。先主叫曰:“朕死于此矣!”关兴、张苞纵马冲突,被乱箭射回,各带重伤,不能杀出。背后喊声又起,陆逊引大军从山谷中杀来。 先主正慌急之间,此时天色已微明,只见前面喊声震天,朱然军纷纷落涧,滚滚投岩:一彪军杀人,前来救驾。先主大喜,视之,乃常山赵子龙也。时赵云在川中江州,闻吴、蜀交兵,遂引军出;忽见东南一带火光冲天,云心惊,远远探视,不想先主被困,云奋勇冲杀而来。陆逊闻是赵云,急令军退。云正杀之间,忽遇朱然,便与交锋;不一合,一枪刺朱然于马下,杀散吴兵,救出先主,望白帝城而走。先主曰:“朕虽得脱,诸将士将奈何?”云曰:“敌军在后,不可久迟。陛下且入白帝城歇息,臣再引兵去救应诸将。”此时先主仅存百余人入白帝城。后人有诗赞陆逊曰:“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 却说傅彤断后,被吴军八面围住。丁奉大叫曰:“川兵死者无数,降者极多,汝主刘备已被擒获,今汝力穷势孤,何不早降!”傅彤叱曰:“吾乃汉将,安肯降吴狗乎!”挺枪纵马,率蜀军奋力死战,不下百余合,往来冲突,不能得脱。彤长叹曰:“吾今休矣!”言讫,口中吐血,死于吴军之中。后人赞傅彤诗曰:“彝陵吴蜀大交兵,陆逊施谋用火焚。至死犹然骂吴狗,傅彤不愧汉将军。” 蜀祭酒程畿,匹马奔至江边,招呼水军赴敌,吴兵随后追来,水军四散奔逃。畿部将叫曰:“吴兵至矣!程祭酒快走罢!”畿怒曰:“吾自从主上出军,未尝赴敌而逃!”言未毕,吴兵骤至,四下无路,畿拔剑自刎。后人有诗赞曰:“慷慨蜀中程祭酒,身留一剑答君王。临危不改平生志,博得声名万古香。”时吴班、张南久围彝陵城,忽冯习到,言蜀兵败,遂引军来救先主,孙桓方才得脱。张、冯二将正行之间,前面吴兵杀来,背后孙桓从彝陵城杀出,两下夹攻。张南、冯习奋力冲突,不能得脱,死于乱军之中。后人有诗赞曰:“冯习忠无二,张南义少双。沙场甘战死,史册共流芳。” 吴班杀出重围,又遇吴兵追赶;幸得赵云接着,救回白帝城去了。时有蛮王沙摩柯,匹马奔走,正逢周泰,战二十余合,被泰所杀。蜀将杜路,刘宁尽皆降吴。蜀营一应粮草器仗,尺寸不存。蜀将川兵,降者无数。时孙夫人在吴,闻猇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车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后人立庙江滨,号曰枭姬祠。尚论者作诗叹之曰:“先主兵归白帝城,夫人闻难独捐生。至今江畔遗碑在,犹著千秋烈女名。”却说陆逊大获全功,引得胜之兵,往西追袭。前离夔关不远,逊在马上看见前面临山傍江,一阵杀气,冲天而起;遂勒马回顾众将曰:“前面必有埋伏,三军不可轻进。”即倒退十余里,于地势空阔处,排成阵势,以御敌军;即差哨马前去探视。回报并无军屯在此,逊不信,下马登高望之,杀气复起。逊再令人仔细探视,哨马回报,前面并无一人一骑。逊见日将西沉,杀气越加,心中犹豫,令心腹人再往探看。回报江边止有乱石八九十堆,并无人马。逊大疑,令寻土人问之。须臾,有数人到。逊问曰:“何人将乱石作堆?如何乱石堆中有杀气冲起?”土人曰:“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陆逊听罢,上马引数十骑来看石阵,立马于山坡之上,但见四面八方,皆有门有户。逊笑曰:“此乃惑人之术耳,有何益焉!”遂引数骑下山坡来,直入石阵观看。部将曰:“日暮矣,请都督早回。”逊方欲出阵,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嵯峨,槎枒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逊大惊曰:“吾中诸葛之计也!”急欲回时,无路可出。正惊疑间,忽见一老人立于马前,笑曰:“将军欲出此阵乎?”逊曰:“愿长者引出。”老人策杖徐徐而行,径出石阵,并无所碍,送至山坡之上。逊问曰:“长者何人?”老人答曰:“老夫乃诸葛孔明之岳父黄承彦也。昔小婿入川之时,于此布下石阵,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临去之时,曾分付老夫道:后有东吴大将迷于阵中,莫要引他出来。老夫适于山岩之上,见将军从死门而入,料想不识此阵,必为所迷。老夫平生好善,不忍将军陷没于此,故特自生门引出也。”逊曰:“公曾学此阵法否?”黄承彦曰:“变化无穷,不能学也。”逊慌忙下马拜谢而回。后杜工部有诗曰:“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陆逊回寨,叹曰:“孔明真卧龙也!吾不能及!”于是下令班师。左右曰:“刘备兵败势穷,困守一城,正好乘势击之;今见石阵而退,何也?”逊曰:“吾非惧石阵而退;吾料魏主曹丕,其奸诈与父无异,今知吾追赶蜀兵,必乘虚来袭。吾若深入西川,急难退矣。”遂令一将断后,逊率大军而回。退兵未及二日,三处人来飞报:“魏兵曹仁出濡须,曹休出洞口,曹真出南郡:三路兵马数十万,星夜至境,未知何意。”逊笑曰:“不出吾之所料。吾已令兵拒之矣。”正是:雄心方欲吞西蜀,胜算还须御北朝。

白话排版

背景

曹丕称帝的消息传到蜀汉,一时传说纷纷,说汉献帝已经被曹丕杀了。汉中王刘备为献帝举行了丧礼。大臣们认为既然汉献帝已经死去,刘备是汉家皇室后代,理应接替皇位。公元221年,汉中王正式在成都即皇位,就是蜀汉昭烈帝[4]。因为他统治的地区在蜀(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甘肃一部分),历史上称为蜀汉或者蜀。刘备对东吴占领荆州,关羽被杀这件事,一直是十分痛心的。他即位之后,第一件要紧的事就是进攻东吴,报仇雪耻。但被陆逊火烧连营800里。

大将赵云说,篡夺皇位的是曹丕,不是孙权。如果能灭掉曹魏,东吴自然就会屈服,不该放了曹魏去打东吴。别的大臣劝谏的也不少,但是刘备说什么也听不进去。他把诸葛亮留在成都辅佐太子刘禅,亲自率领大军去征伐东吴。刘备一面准备出兵,一面通知张飞到江州(今重庆)会师。还没有等刘备出兵,张飞的部将叛变,杀了张飞投奔东吴。刘备一连丧失两员猛将,力量大大削弱,但他急于报仇,已经没有冷静考虑的余地了。警报到了东吴,孙权听说刘备这次出兵声势很大,也有些害怕,派人向刘备求和,但是遭到刘备的拒绝。

出兵阶段

没过几天,蜀汉人马已经攻下巫县(今重庆巫山县北),一直打到秭归(在湖北省西部,秭音zǐ)。孙权知道讲和已经没有希望,就派陆逊为大都督,带领五万人马去抵抗。刘备出兵没几个月,就攻占了东吴的土地五六百里地。他从秭归出发,急于向东继续进军。随军官员黄权拦住他说:“东吴人打仗向来很勇猛,千万别小看他们。我们水军顺流而下,前进容易,要退兵可就难了。还是让我当先锋,在前面开路,陛下在后面接应。这样比较稳妥。” 刘备心急火燎,哪儿肯听黄权的话。他要黄权守住江北,防备魏兵;自己率主力沿着长江南岸,翻山越岭一直进军到了猇亭 。

对峙阶段

东吴将士看到蜀军得寸进尺,步步紧迫,都摩拳擦掌,想和蜀军大战一场。可是大都督陆逊却不同意。陆逊说:“这次刘备带领大军东征,士气旺盛,战斗力强。再说他们在上游,占领险要地方,我们不容易攻破。要是跟他们硬拼,万一失利,丢了人马,这是非同小可的事。我们还是积蓄力量,考虑战略。等日子一久,他们疲劳了,我们再找机会出击。”陆逊部下的将军,有的还是孙策手下的老将,有的是孙氏的贵族,对孙权派年青的书生陆逊当都督,本来已经不大服气。听到陆逊不同意他们出战,认为陆逊胆小怕打仗,更不满意,在背地里愤愤不平。蜀军从巫县到彝陵(今湖北宜昌东)沿路扎下了几十个大营,又用树木编成栅栏,把大营连成一片,前前后后长达七百里地。刘备以为这样好比布下天罗地网,只等东吴人来攻,就能把他们消灭。

但是陆逊一直按兵不动。从这年(公元222年)一月到六月,双方相持了半年。刘备等得急了,派将军吴班带了几千人从山上下来,在平地上扎营,向吴兵挑战。东吴的将军,耐不住性子,要求马上出击。陆逊笑笑说:“我观察过地形。蜀兵在平地里扎营的兵士虽然少,可是周围山谷一定有伏兵。他们大声嚷嚷引我们打,我们可不能上他们的当。”将士们还是不相信。过了几天,刘备看见东吴兵不肯交战,知道陆逊识破他的计策,就把原来埋伏的八千蜀军陆续从山谷中撤出来。东吴将士这才知道陆逊说的准。一天,陆逊突然召集将士们,宣布要向蜀军进攻。将士们说:“要打刘备,早该动手了。现在让他进来了五六百里地,主要的关口要道,都让他占了。我们打过去,不会有好处。”

陆逊向他们解释说:“刘备刚来的时候,士气旺盛,我们是不能轻易取胜的。现在,他们在这儿呆了这多日子,一直占不到便宜,兵士们已经很疲劳了。我们要打胜仗,是时候了。”

最终结果

他派了一小部分兵力先去攻击蜀军的一个营,刚刚靠近蜀营的木栅栏,蜀兵从左右两旁冲出来厮杀;接着,附近的几个连营里的兵士也出来增援。东吴兵抵挡不住,赶快后退,已经损失不少人马。将军们抱怨陆逊,陆逊说:“这是我试探一下他们的虚实。现在我已经有了破蜀营的办法了。”

当天晚上,陆逊命令将士每人各带一束茅草和火种,预先埋伏在南岸的密林里,只等三更时候,就直奔江边,火烧连营。到了三更,东吴四员大将率领几万兵士,冲近蜀营,用茅草点起火把,在蜀营的木栅栏边放起火来。那天晚上,风刮得很大,蜀军的营寨都是连在一起的,点着了一个营,附近的营也就一起延烧起来。一下子就攻破了刘备的四十多个大营。等到刘备发现火起,已经无法抵抗。在蜀兵将士的保护下,刘备总算冲出了火网,逃上了马鞍山。

陆逊命令各路吴军,围住马鞍山发起猛攻,留在马鞍山上的上万名蜀军一下子全部溃散了,死伤的不计其数。一直战斗到夜里,刘备才带着残兵败将,突围逃走。吴军发现了,紧紧在后面追赶。还亏得沿途的驿站,把丢下的辎重、盔甲堵塞在山口要道上,阻挡住了东吴的追兵,刘备才逃到了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县白帝山上)。这一场大战,蜀军几乎全军覆没,船只、器械和军用物资,全部被吴军缴获。历史上把这场战争称作“猇亭之战”,也叫“彝陵之战”。

刘备失败之后,又悔又恨,说:“我竟被陆逊打败,这岂不是天意吗?”过了一年,他在永安(今奉节)病倒了。

4. 夷陵之战后吴国为什么没有趁机灭了蜀国?

夷陵之战刘备败的巨惨,率领的八万多蜀汉精锐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在狼狈逃回白帝城后,东吴将军李异、刘阿等追到了南山,并摆开了攻城的阵势,徐盛、潘璋、宋谦等大将上表孙权能够生擒刘备,东吴各军磨刀霍霍,只待孙权下达进攻的命令。

夷陵大败,蜀汉军事实力严重受损,士气更是低落到极点。东吴在各个方面都是占优势的,此时应该是东吴进攻蜀汉的良机,但在一个多月之后,孙权却并没有大举进攻蜀汉,而是选择了退兵。看似孙权错失了灭蜀良机,蜀汉侥幸逃过一劫。

蜀汉虽然惨败,但并非无还手之力

刘备在收到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的消息后,虽然对孙权恨之入骨,但并没有因仇恨而昏了头。在东征伐吴之前,刘备还是做了比较全面的部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令赵云驻扎在江州。

江州位于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口,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可以说是益州水路的中枢,其水路四通八达,几乎可以抵达益州的任何位置。

赵云作为跟随刘备几十年的老部下,从长坂坡数骑救刘禅及汉水之战大败曹军等事迹来看,无论是其对刘备的忠心还是军事能力均不在关、张之下,由于关、张二人皆已不在,称赵云是刘备的第一心腹大将一点也不为过。

当赵云知道刘备兵败夷陵之后,立即自江州率大军顺长江而下驰援刘备,给予了东吴一定的压力。

在赵云抵达永安前,巴西太守阎芝收到刘备兵败的消息后,令马忠率巴西诸县兵五千人支援刘备,由于刘备已经回到永安,马忠率领的部队驻扎在永安,防卫东吴。

益州的东大门永安,易守难攻

刘备虽然在猇亭损失惨重,但东吴想要灭亡蜀汉,第一道要面对的城关就是刘备退守的永安城。

法正曾经说过:鱼复与关头实为益州福祸之门。

关头即白水关,位于梓潼郡白水县,是东汉时期自汉中入蜀的必经之地,可以说是益州的北大门,此关易守难攻。刘备取益州时,若不是用计斩了白水关守将杨怀、高沛,因此夺了白水关,否则刘备的平蜀之路将更加艰难。

鱼复即益州东部巴东郡鱼复县,公孙述改名为白帝。刘备夷陵兵败后退守此地,并更名为永安,此城是由荆州入益州的必经之地,是益州名副其实的东大门。

白帝城周回七里,西南两面因江为池,东临瀼溪,唯北一面小差逶迤,羊肠数转,然后得上。《华阳国志》

根据《华阳国志》中关于鱼复县的记载,其东、南、西三面环水,只有北面一蜿蜒曲折的小路可上,为易守难攻之城。

魏灭蜀时,镇守永安的巴东都督阎宇受诏回成都,只留给领军罗宪二千人守永安城。东吴孙休先命步阐、唐咨攻打永安,但被罗宪击退。后孙休又命镇军将军陆抗、抚军将军步协、征西将军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率大军三万进兵永安,围攻罗宪六个多月而未下,待荆州刺史胡烈救援罗宪,东吴不得已退兵。

从蜀汉灭亡后,吴主孙休的这次攻打永安战役可以看出,永安是真滴不好打。

孙权屈身曹丕乃权宜之计,是时候摊牌了

在关羽发动襄阳之战时,孙权便向曹操示好,表示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曹操分忧解难,并主动请缨袭取荆州以解樊城之围。在曹丕继位魏王后,孙权遣使进贡以表臣服之心。

刘备伐吴,孙权求和失败。孙权为防止两面受敌,立刻向曹丕示好以稳住曹丕。

首先,派使者向魏国称藩,表示自己正式向曹丕称臣,东吴现在是魏国的附属国了,来试探曹丕对自己的态度。由于曹丕刚刚称帝不久,需要政绩来树立威望。

孙权是曹操征讨多年都没有拿下的大军阀,现在曹丕一登基便令其臣服,其他小贼还敢造次吗?可以说孙权而此举极大的满足了曹丕“西南将万里无外”的愿望,所以曹丕不顾大臣反对,同意了。

孙权见曹丕就范,又立刻将于禁等人遣返回魏国。于禁作为曹魏的“五子良将”之首,唯一授予假节钺的人,在曹魏有很高的地位。为表示忠心,孙权将他送回魏国。

曹丕对待归降的人政策是“风化动其情而仁义感其衷”,就是动之以情、重赏感化。对待山贼如此,对待蜀汉降将孟达如此,孙权归降自然也是如此,即拜孙权为大将军、封为吴王,加九锡。而孙权是来者不拒,欣然接受。

孙权与曹丕的频繁来往,让魏、吴两家的关系越来越近。孙权数次派使者出使魏国,而曹丕也向孙权索要了不少好东西,比如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等,孙权也是下了血本,曹丕的要求全部满足。

但刘备伐吴后曹丕要求的一件事,触动了孙权的底线,就是曹丕要求孙权将王太子入朝为质。孙权不好直接拒绝,所以就找各种理由拖延,先是派使者信誓旦旦的打赢,后又进贡方物,终于拖到了击败刘备。这时,曹丕想派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前往东吴与孙权盟誓,并要带吴王太子登入朝。

这时,孙权又收到徐盛、潘璋等人的进攻刘备的请求,孙权陷入两难,此时确实是进攻蜀汉的良机,但曹丕这面也拖不下去了,于是写信询问陆逊。

陆逊与朱然等人的意见非常明确,此时虽然蜀汉实力大减,但真不能打。这段时间曹丕在长江北岸大量集结军队,图谋不轨,应该早做准备。

最终,孙权听取陆逊、朱然等人的意见,没有攻打刘备,并将军队撤了回来。同时明确拒绝曹丕令王太子登入朝为质的要求,不久曹丕以此为借口率大军伐吴,魏吴大战爆发。

5. 倘若刘备夷陵之战全歼了陆逊?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孙刘联盟由于吕蒙偷袭荆州,斩杀关羽而全面破裂,蜀汉的最高统治者刘备,在匆匆忙忙的进行登基事宜之后,便不顾群臣的反对,执意东出,志在灭吴,夷陵之战由此爆发。

夷陵之战是一场关乎东吴和蜀汉的国运之战,这场战争的结果直接影响了三国的局势,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蜀汉为了这场军事较量,除去留守北方的魏延,以及不支持伐吴的诸葛亮、赵云,基本上是倾巢而出。东吴方面同样慎重,孙权前往武昌,以便更靠近前线,启用陆逊这一个以智谋著称的军事将领。

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刘备打败,但失败之后的刘备并没有回到成都,而是一直坚守在白帝城,直到去世。刘备之所以不回到成都,主要原因是白帝城位于抵抗东吴的前线,刘备再次可以震慑东吴,而东吴也的确因此没有深追。

夷陵之战对刘备是一生的痛,这一战他损失大将十几名,国中精锐丧失殆尽,蜀南由此反叛,蜀国几乎到达了灭亡的边缘。那么假如刘备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三国的局势将会如何发展呢?

第一阶段:刘备一定会乘胜追击,东吴所占领的荆州肯定保不住,而且还会丢死很多自己的领土,但是不会亡国。因为此时刘备不会第一时间攻击建康,健康距离荆州距离太远,对刘备而言战线拉得太长,容易给曹魏中途插一杠子的可乘之机。不过刘备会占领现在的湖南江西一部,彻底解决占领荆州的后顾之忧。

第二阶段:刘备依仗占据荆州的优势,对东吴实行蚕食政策。占领荆州之后,蜀汉就对孙权有绝对的战略优势,随时可以顺江而下直接威逼建康,这段事情刘备会采取逐步蚕食的战略。首先刘备派遣一个大将镇守荆州,防止曹魏南下。然后一步步东逼孙权,将东吴往海边逼。

第三阶段:刘备控制江东全境,孙权流亡曹魏。东吴方面在夷陵之战失败之后,自身的防备力量降低很多,就不得不依靠曹魏,所以东吴将完全成为曹魏的附庸,政治自主的能力将会丧失,而且最后很有可能会灭亡在蜀汉手中,成为流亡政府。刘备绝对会一步步将东吴全境控制,直到东吴灭亡。

第四阶段:曹魏在北,刘备在南,南北对峙。刘备夺取东吴的底盘之后,就完全控制长江以北,加上拥有荆州的土地,刘备就是南方的霸主。曹魏则是北方的霸主,中国南北对峙的局面将会提前100年,但到底是南方取胜或北方取胜,就不好说了。

历史不容许假设,夷陵之战最终成为了刘备永远的痛,估计刘备在白帝城的最后两年,一直生活的悔恨当中,然而历史已经注定,三国必将鼎立。

6. 刘备的助手谁到达白帝城?

将军傳肜。

据《三国志》记载:。当时刘备身边能打仗的将领只剩傅肜,于是刘备留下他负责断后,自己则翻山越岭,沿小路玩儿了命的往白帝城狂奔。

为了掩护刘备逃走,傅肜与数倍于自己的吴军血战到了最后一刻。孙桓见他手下的兵士都死尽了,于是便劝他投降。傅肜骂道:“吴狗,你见过有投降的汉将军吗?”

说完便冲入敌阵力战而死。

7. 为何晚年会郁郁而终呢?

陆逊是在三国志中魏、蜀、吴志近二百人的传中,和蜀汉诸葛亮各自独一卷的。这是除三国之主才有的待遇,可见陆逊的重要性和能力。但这样的名将在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不得志。虽然地位官位越来越高,但实权却不见得增加。是东吴四大英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陆逊(183-245年),三国志: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从公元203年开始进入孙氏政权。历任: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这些都是小官,陆逊所部有两千人)因为陆家是江东大族,孙权把孙策女儿嫁给陆逊。

但陆逊开始得到重用重视是从公元219年开始。 公元219年关羽北伐,七八月水淹七军。关羽威震华夏。大约在九月十月吕蒙想偷袭荆州,发现关羽在荆州留了很多备兵防备东吴。于是装病准备回建业。陆逊亲自去求见吕蒙,建议趁机偷袭荆州。吕蒙虽然表面上不赞同,其实他是很赞成的。于是向孙权推由陆逊接任上游统帅。吕蒙跟孙权说了两条理由。1陆逊有大才2陆逊没有名气,能忽悠关羽。陆逊到陆口后马上写了封信给关羽,拍尽关羽马屁。关羽于是调荆州备兵北上前线。公元219年闰十月东吴偷袭荆州,十一月攻下江陵公安。陆逊则率军攻零陵武陵建,并把守川口。公元219年十二斩杀关羽。公元220年在夺得荆州不久后,吕蒙真的病重了。我觉得陆逊自己也认为成为东吴将领头号人物的时代来了。可是却不是如此。因为孙权又问吕蒙谁可以继任,说明孙权不想把军权交到陆逊手上或者说是江东世族手上。吕蒙也知道,于是推荐朱然。朱然虽然是江东人,但派系却不是江东的。因为其父朱治(朱然是朱治姐姐的儿子,过继的)早年就跟孙坚、策南征北战。(算是从龙之臣)加上朱然又是孙权同学。吕蒙去世后,孙权赐朱然假节,镇守江一陵。 而陆逊只是做为一员将领守川口而已。三国志: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开始率军东征,东吴节节败退,十二月吴班等人已经推进到夷陵。公元222年二月刘备从秭归率军推进到夷道猇亭。孙权不得已重新起用陆逊。三国志陆逊传:黄武元年,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公元222年六月,陆逊击败刘备。

从此之后陆逊成为东吴军事头号人物:领荆州牧,江陵侯、假黄钺、大都督、上大将军、右都护、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军国。后任丞相。(公元244年)陆逊最后郁郁而终。我认为是:

陆逊成为东吴 军事头号人物二十年间,本以为能发挥才能建功立业。但实际上之后东吴历次北伐,陆逊都没有怎么参与。往往是孙权亲统大军,下面一帮淮泗将领、流亡北士。从公元227年至公元241年,东吴进行了九次北伐。但孙权却没有把指挥权完全交给陆逊,大多时候陆逊成打酱油的了。往往北伐孙权都亲统大军,或者交给淮泗将领。这段时间很少见到陆逊,有记录也是一笔带过。 三国志: 公元227年孙权自率众攻石阳,及至旋师,潘璋断后。公元228年孙权至皖,公元231年孙权以大兵潜伏於阜陵俟之,凌觉而走。233年权向合肥新城。公元234年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可以知道但凡北伐,吴军主力都是孙权撑控的。公元234年蜀汉东吴联合北伐,孙权给陆逊的人马不过万人。三国志:孙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又遣将陆议、孙韶各将万馀人入淮、沔。 后来有人建议联络蜀汉使其攻攻陇西。朱然诸葛瑾的部队归陆逊指挥,从荆州北上。朱桓攻淮南寿春,陛下您率主力攻豫州淮阳。孙权没有听从。)九次北伐孙权亲率大军的有五次,将领全是淮泗、流亡北士。陆逊只参与三次而已。而且两次不过万人,都是配角。陆逊的看似地位越来越高,孙权也表现的极为信任。例如1每次回蜀汉丞相诸葛亮书信,一定先让陆逊先看过。如果陆逊认为不好,孙权马上修改。2让陆逊辅助太子孙登。3曹魏伐吴时,据三国志陆逊传陆机为逊铭:乃假公(陆逊)黄钺,统御六师及中军禁卫而摄行王事,主上执鞭,百司屈膝。(因为此时孙权只是吴王,还未称帝。摄行王事,百司屈膝。就是刘备也没有给诸葛亮这样的待遇吧)4孙权把自己车盖给陆逊乘坐,又命左右覆盖陆逊出入宫殿的大门。孙权脱下裙帽和带金环的腰带赠送他,亲自给陆逊戴上。还在酒宴上为陆逊跳舞。 但实际上孙权只是表面隆其遇而已,并非真心重用。

孙权不信任重用原因有三:1陆是江东大世族,孙权只是利用。2陆孙有仇,当年袁术派孙策打陆康(从祖父)。陆家百余口人因此死者过半。(后汉书陆康传:术大怒,遣其将孙策政康,围城数重。康固守,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还赴,暮夜缘城而入。受敌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而陆逊是从祖父陆康养大的。三国志陆逊传: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3陆逊是孙策女婿,孙权的江东是孙策打下来的。古人更认同父死子继。若陆逊扶植孙策儿的发难,这是很大的威胁。 陆逊一生辉煌的时候是夺荆州、大败刘备的夷陵之战。之后并未再现辉煌,地位官职虽然越来越高。北伐曹魏大多也没参与,即使是参与也是在孙权的眼皮底下。要不就是配角,九次北伐仅仅是三次。其中两次还是偏军。4东吴的隐患不在外而在内,江东豪强都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孙权死后司马师想趁机伐吴。邓艾反对讲: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孙策建立的江东政权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内:江东人不服统治,六郡有的地方还未完成征服。例如山越人,四十年后才平定。据三国志: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

孙策的江东是完全靠武力打下来的,而且杀了不少人。孙盛评价: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孙权继位初情况不容乐观。据三国志: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孙策号为小霸王跟楚霸王项羽很像,都是想用武力经营天下。司马迁评价项羽: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陆逊最后的结局,据三国志陆逊传:逊愤恚致卒。就是说陆逊是因怨恨而死。怨恨的对像不用说就是孙权。当时东吴发生南鲁党争,即使太子孙休和鲁王孙霸争位。东吴举国分成南党和鲁党。

陆逊是保太子的,多次上书给孙权。孙权反而数次派人去责骂陆逊。陆逊会怨恨而死,我觉得原因有:1自孙权称帝后,自已才能得不到发挥。陆逊是何等聪明的人,岂能不知道孙权的意思。陆逊觉得自己后半生受压制。2陆逊数次上书保太子,为的是东吴政权的稳固。却不被孙权所理解,反而数次派人责骂。陆逊本身也是士人,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3前面也说到自夷陵之战后,陆逊的待遇和孙权对其恩宠也是三国少有。可是之后一系列事情让陆逊大失所望。孙权称帝后让吕壹监察百官,大搞特务统治。吕壹告江夏太守刁嘉毁讪诽谤国家政事,孙权把刁嘉下狱了。众人为自保都讲听到过。只是是仪讲没有听过,孙权诏旨要严厉审问是仪。大臣们都不敢说话。三国志是仪传: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孙权这才放了两人。陆逊对孙权任用吕壹的反应。据三国志陆逊传:时中书典校吕壹,窃弄权柄,擅作威福,逊与太常潘濬(曾是刘备手下,东吴偷袭荆州后归降东吴了)同心忧之,言至流涕。 潘濬还曾计划在宴席的时候刺杀吕壹。后来孙权处死了吕壹,以平息众怒。但我认为孙权心知肚明,只是拿吕壹当枪使。 南鲁党争(太子和鲁王争皇位,最后赐死鲁迂孙霸废掉太子孙和。对儿子都如此,何况他人),借着党争处死、流放、免官了一批江东人。而且首先拿顾、陆两家开刀。(陆顾两家势力最大而且是姻亲)流亡北士淮泗将领没事,反而升官。绝对是孙权故意造成党争的,因为是他给鲁王的待遇跟太子一样才引起党争。江东士族军政高官的只有陆逊和顾雍,但一个没权个顾问。陆逊地位太高,而且又没什么把柄。孙权只能不断派人斥责陆逊,内容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很难听的话。三国志: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太子孙和也废掉了。原因:老子防着江东人,你却跟他们好的穿一条裤子)南鲁党争之后,军政最高官都由流亡北士担任。步骘(流亡北士)任丞相,诸葛恪(流亡北士之后)任大将军驻武昌。孙权临终前任命诸葛恪和滕胤为辅政大臣,都是流亡北士之后。

公元245年陆逊愤恚而死。陆军跟周瑜鲁肃吕蒙并称东吴四大英将,对东吴的建立都有很大功绩。陆逊的待遇都远超过三人,但在孙权心里陆逊是永远无法跟三人相比。从四人死后孙权所为就可知。周瑜: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鲁肃:权为举哀,又临其葬。吕蒙:时权哀痛甚,为之降损。而陆逊死,孙权连一丝哀伤都没有。 后来陆逊儿子得到任用,有次到建业养病。孙权又开始用泪盾,并让陆抗把以前他斥责陆逊色的书信都烧掉。三国志:病差当还,权涕泣与别,谓曰: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前后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所以今天并不知道孙权斥责的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99)
除夕祝福语大全简短(过年发红包祝福语简短
上一篇 2023年11月09日
金悦(平安盛世金悦靠谱吗)
下一篇 2023年11月09日

相关推荐

  • 田姓(田姓和什么姓不能通婚)

    根据江西省瑞昌市井泉庄姜姓光绪年间的《姜氏统宗谱·族规》记载:齐国最后一个姜姓国君康公的儿子象先公的后裔,因田姓窃齐的原因,田和为了铲除康公的后裔,曾追杀姜姓,象先公的后裔隐居或逃亡外地,本支姜姓为象先公的后裔,逃亡到了江南,繁衍不息,但夺国...

    2023年11月11日
  • 至强海狼佣兵(现在的英国是不是打不过印度)

    这个标题就有问题,什么是不是打不过印度?这个要看怎么个打法,时间、地点、最主要的是战场设在什么地方,如果是英国入侵印度本土作战,那肯定不能赢,也灭不了印度,而印度入侵英国,那更不可能赢。如果在第三方战场作战,不管单兵作战,或舰对舰,海陆空,我...

    2023年11月12日
  • 上海哪里最好玩(上海最值得逛的十条马路)

    上海博物馆位于人民广场,来这里玩的话,交通十分便利。并且很重要的一点是,自从2008年开始,上海博物馆就免费向公众开放了,也就是说,现在你可以不花一分钱,就可以免费进去参观。上海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精美的艺术文物,包括青铜器、陶瓷、玉器、书法...

    2023年11月18日
  • 11月19日(1893年称骨书几两)

    三两。准确地说1893年十一月十九日八时30分是三两。称骨算命是算命的一种方法,和生辰八字算命、紫微斗数算命异曲同工,略有不同,粗略的把命运分为五十一种,不细致不准确。称骨算命作者是袁天罡,唐朝人,曾在隋朝当盐官令。...

    2023年11月23日
  • 唐诗300首大全(李白春天的古诗十首)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意思就是当你背熟了唐诗,哪怕自己不会作诗,也会有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

    2023年11月24日
  • 九族是哪九族(九族是什么意思)

    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2023年11月26日
  • 创羽(为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宋朝的问题我是最喜欢回答了,这是个有意思的时代。为什么军事的工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个问题涉及三个因素...

    2023年11月30日
  • 推倒萝莉(有哪些值得推荐的玄幻和都市小说)

    《指间欢颜》是晴空蓝兮的作品,命运之神把他们带到了对方面前——他们门对门住着。令她意想不到的是,他竟是学长的弟弟。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她竟是兄长的暗恋者。然而,爱情,居然大驾光临了……就在恋情即将圆满之时,上一辈的桃花债却突然阻止了美丽的婚期,...

    2023年11月30日
  • 70岁老人全口假牙价目表(老人镶牙要多少钱)

    现在镶牙的种类有活动假牙,固定假牙和种植牙,选择的方式材料不同收费都是不一样的,建议具体情况价格可以去当地的正规医院问问医生,为了保证修复的效果,选择正规专业的口腔医院做假牙很重要。...

    2023年11月30日
  • 何虎(何姓好听两字网名)

    何东,何芳,何萍,何欣,何雪,何烁,何时,何松,何如,何蓉,何虹,何慧,何欢,何红,何浩,何花,何辉,何昊,何虎,何炅,何静,何洁,何佳,何娟,何俊,何捷,何健,何杰,何军,何记,何坤,何磊,何玲,何琳,何亮,何璐,何莉,何洛,何力,何谈,何...

    2023年12月03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