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结局(为何韩信却没这觉悟)

1. 韩信的结局,为何韩信却没这觉悟?

您好,我是怪哉书虫,我觉得韩信之所以功成身死的原因,恰恰因为他这“兵仙”之名。

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往下看。

性格过于耿直,是天生的兵仙,但不是人仙

韩信是兵仙,说是用兵如神也丝毫不夸张。

但是韩信为人过于耿直,在古时候可以说,很多人都是将一身本事卖与帝王家。

但是这些人多少会留了一点私信,而韩信在被刘邦拜为将军之后,则完全没有了任何的私心和算计。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刘邦的江山考虑。

咱们举例说明一下

第一、韩信请封齐王

这件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有人觉得韩信是以此威胁刘邦,在刘邦被困的时候,以请封齐王来威胁刘邦,意思不封我为齐王,我就不去救你。

但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的,而是因为:当时韩信刚灭了齐国,但是齐国的残余势力依旧还在,这时候韩信若是抽身去救刘邦,那么刚刚拿下来的齐国,怕就是要被残余势力打回来了。

而封韩信为齐王,那么韩信灭齐的余威还在,即使韩信留部分守兵,率大军去救援刘邦,齐地的人也不敢掀起风浪。

而当时韩信给刘邦的信上说的是:假意封我为齐王,来震慑齐地的人。

这意思就是封王是假的,是刘邦自己错以为韩信是以退为进,威胁自己,所以恨恨的真封了一个齐王,但是自此开始忌惮韩信。

犯君王忌讳,功高震主

我们知道,当时刘邦能夺得天下,韩信是立下汗马功劳的,这功劳比之同样是汉初三杰的张良与萧何,还要略高几分。

但是,韩信不知道避讳君主的心思,刘邦封王他就接受 ,刘邦给他什么,他就接着。

其实这和韩信的耿直性格是有直接关系的,在韩信心里,你是我老大,你给我点东西不是正常的嘛。

但是我们知道刘邦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这样疑心重的人,必然是会以自己的心思来揣测别人,所以刘邦开始怎么看韩信都有些忌惮。

所以,刘邦开始试探韩信,怎么试探的呢?

他不问治国,不问谋略,非要问领兵。

先是问韩信:我能领多少兵马?韩信很耿直的回答:您可以领兵十万。

随后又问韩信:那你能领多少兵马呢?韩信又不知避讳的回答:我领兵,自然是多多益善了。

意思就是自己带兵,越多越好。显然这话里的意思就是,自己领兵比刘邦厉害。于是这句话让刘邦很不舒服。

吕后与萧何的揣测

刘邦忌惮韩信,作为刘邦妻子的吕后自然是可以看出一二,而作为谋士的萧何,当然也看得出来。

所以在刘邦只是忌惮,还不确定要不要下杀手的时候,吕后与萧何出手了。

于是韩信就这样被杀死在长乐宫的钟室。

那么韩信到底有没有要反叛的意思呢?答案是否定的,终韩信一生从来没有过要反叛刘邦的意思。

所以,在韩信去世之后,刘邦听到韩信临终遗言,也带了几分悔意。

韩信临终说:悔不听蒯通之计!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位蒯通曾经劝韩信自立为王,但是韩信觉得:士为知己者死。刘邦给了他这样大的权利和兵力,他就要对得起刘邦。

所以刘邦听说这句遗言,才觉得后悔。

但是,总结韩信的一生,其实他就是活得过于真实,无论是对下属,对领导,还是对同僚,不会避讳人的心思,只管做自己觉得正确的事。

这样的心思在当下的职场尚且还吃不开,在当时君王的忌惮下,自然更不好混。

他只需要把自己带兵的本事,用一点在这一群人身上,那样也就不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就不会惨死长乐宫,也就不会留给后人太多的感叹。

而我宁愿相信,这位兵仙下凡,只是为了帮助汉朝统一,完成使命之后,必然是要回归仙界的。这样才会让自己心里觉得能接受一些。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怪哉书虫,欢迎留言和关注。

韩信的结局(为何韩信却没这觉悟)

2. 为何韩信兔死狗烹的命运无法避免?

要回答这个问题,牵涉面太广了!

大家可能都知道韩信功高震主,难道这就是主要原因吗?我想未必。

现代人都会看电影,电视剧。电影电视剧都是怎么来的呢?想明白了这个,基本上就明白韩信最终必须死的原因了。

电影电视剧,都有剧本,编剧,导演,演员。剧本有故事情节,是编剧编的,导演指导演员演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命运是不?尽管说有人连看到命运俩字是就会把命运和迷信联系起来。但是,如果有人说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命运!那么大家可能又不能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只要活着就有命运。

假如说韩信,项羽,刘邦等等这些人都是演员,他们各自的命运就是故事情节,导演这个故事情节的就是命运之神!他们各自的归处早就定好了,时间一到,成功的成功,失败的失败,死亡的死亡。

3. 韩信是被冤杀还是罪有应得?

韩信被杀是因为说他谋反。这当然是冤枉了韩信。韩信谋反?他拿个锤子谋反!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中国历史一直在上演这样的戏码。有意思吗?

皇帝老儿得了江山后,整个人就不好了,然后满脑子想的就一件事儿:您不死我睡不着呀!

为什么说韩信是冤枉的?我们先来看他是怎么招来的横祸?

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作为军事天才,他就是为战争而生的。我想他的军事典故已无需过多赘述,单单那句“多多益善”的千古名言,就已经足够给我们以震撼了。可以这样说,韩信放在古今整个世界的历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天才中的天才。

这样的人杰,我要是刘邦我也会忌惮的。

而且,韩信从最初,就在一步步把自己往死亡的深渊里推。

因为最初,韩信是投奔了项羽的,只是项羽有眼无珠没有重用他,韩信这才跑到刘邦那里。刘邦也是个棒槌,同样没有看上韩信,生生把韩信气得离家出走,这才有了萧何的“月下追韩信”,虽然典籍中没有记载,但是我想,可能从这里,刘邦就判定了韩信并没有那么忠心。

韩信肉眼可见的天赋令人瞠目结舌。早期刘邦天天跟孙子一样挨打,还哪管得着忠心不忠心,只能起用韩信,并且给他足够发挥才能的空间。

是金子总会发光,韩信的一系列神操作,刘邦只能伸出大拇指双击666。不光是刘邦,就连项羽也认识到了韩信的厉害。

这就有了项羽派武涉游说韩信反汉,韩信不为所动。齐国的著名辩士蒯通,也来游说韩信。虽然韩信终还是拒绝了蒯通,但是史书上的那句“韩信犹豫不忍背汉”,寥寥数字却将韩信当时的动摇刻画的淋漓尽致。

而且韩信在政治上也是个棒槌,楚汉战争期间,刘邦被困固陵,希望韩信来救。但韩信却弱智地趁火打劫,要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保命要紧,这才答应了韩信。但是刘邦一定是恨得牙痒痒的。

这孙子,你给我等着!

说韩信是个棒槌一点不假,你从项羽手中救了主子立下这么大功劳,本来人家肯定记你一功,但是你倒好,做了个吃力不讨好的事,还把主子完全就给得罪了。

从此以后,刘邦再也不会完全相信韩信了。

刘邦其人没有什么大的才能,但是有一个著名的比喻,还是很能说清楚刘邦这个人的。

整个大汉就像是一锅美味的鲜汤,张良、萧何、韩信以及其他重臣是汤中各种名贵的食材,保证了汤汁的醇厚浓郁,而刘邦在这锅汤中扮演的什么角色呢?他就是水!

水重要吗?废话!没了他汤还是汤吗?

水是啥,是“利万物而不争”。就是这样能够接纳万物的刘邦,他能看不出来韩信“犹豫不忍背汉”吗?

如果说看不出来,谁也不会相信。

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笑到了最后,很多人认为,“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韩信之功也”。然而,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马上行动,在韩信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把韩信的官印和兵符全都收缴。刘邦对韩信的猜忌显露无疑,这也证明了刘邦自始至终对韩信的忌惮。

刘邦装模作样地封韩信为楚王,但是不久,就有人告韩信要谋反。

这么巧合?拍电影呢!而且翻遍史料,也没有看到究竟是哪个家伙告密,这就让人无法信服了,很有可能,那个告密者就是刘邦。

他自己给自己说:韩信要造反了,快来人呀!

刘邦自导自演,采取了陈平的调虎离山之计,假装巡视云梦,准备生擒韩信。

韩信收到消息,一直在寻思一件事情:我到底哪儿不对了?

他能这么想。至少可以证明,他当时是绝对没有不臣之心的。

韩信还是在面见刘邦时被绑了起来。刘邦对韩信说,有人说你要谋反。韩信听了,也不多辩。

不是不辩,是气得胸口郁结辩解不出来,估计一开口,一口老血就要喷刘邦一脸。

但毕竟韩信功劳太大,就这么把他做掉容易落下话柄,所以刘邦只把他贬为淮阴侯,软禁起来。

像韩信这样能够当着刘邦的面说“多多益善”的人,自然是心比天高傲慢不羁的。经常发发牢骚也是正常的。刘邦自然也知道这些,他当然明白韩信心中不服,不过这个时候也只能对韩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以说,这时候的刘邦已经起了杀心,只是时机未到,没有动手而已。

但是不久后,韩信又做了一件蠢事。

汉十年,陈豨举兵谋反,自立为王。刘邦亲率大军前去征讨,韩信这时却不知道抽的什么风,竟然称病没有跟随出征。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事情人,栾说。栾说是谁?是韩信门下舍人的兄弟,栾说的哥哥与韩信有间隙,这个栾说就开始乱说,他上书吕后,说韩信与陈豨密谋造反。

当时刘邦亲率大军北上征讨,吕后就和萧何秘密商量,请韩信入朝,并在长乐宫埋伏了一批武士,终将一代神将杀害。随后,吕后又灭了韩信的父、母、妻三族。

韩信被杀后,刘邦回到洛阳,甚至都没有往下追查韩信是否真的谋反了。

可能这时的刘邦也不想再作戏了,他应该知道,是个人都知道他要除掉韩信,而造反,只是个毫不重要的理由,仅此而已。

都是千年的狐狸,就别玩什么聊斋了!

死于谋反?呵呵!吕后和萧何先斩后奏?呵呵!刘邦不知道这事儿?呵呵!可能吗?我猜刘邦自己都不信。

就在韩信拥重兵足够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时不反,却在无兵无卒的情况下造反,他怎么反?拿锤子反!

司马迁的话也暗中肯定了韩信并未谋反之事。“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意思就是说,韩信大祸临头时,才后悔未用蒯通反汉之计。

这句话很耐人寻味,仔细品味下去,话中的含义也就是说,韩信终其一生,始终未动谋反之念。

我们分析史料关于韩信谋反的记载,思来也有极多令人费解之处。

据史料记载,韩信与陈豨“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密商谋反之策?

韩信即使和陈豨商量谋反的事了,但是一定是在最最隐蔽的环境下接触的,恐怕连一只蚊子都要打死,那么问题来了,史书作者是怎么知道的?还描述的有模有样?

事实上,史料的真伪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个令人争议颇多的事情。

我们是没有办法穿越回去的,只能通过有限的史料来了解那时的情况。可是史料是否真的就那么准确呢?未必,比如作者的主观判断,皇帝的命令,还有史官当时参考的典籍可能本来就是错误的……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史料记载的真实性。

放眼世界,这也是一个通病,或者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没有别的证据的情况下,史料,也就成为了唯一证明那段历史的书证。

就像是法官判案,只有书证这种单一证据是不能定罪的。

这也说明,单一书证是没有最终既判力的。

话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已经有了判断,韩信虽然没有谋反,但是他却有这个实力。一个能够与项羽媲美的天才,刘邦每每想到,大概都会如坐针毡吧。

韩信被杀,是由于刘邦要剪除异姓王,而和韩信一样,在打击项羽集团中起过重大作用的其他异姓王们,后来也都被以种种借口杀害。

韩信的死,很有悲壮的意味,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这样一个震古烁今的英雄,最后是被封建帝王的心术所杀。

其实,历史一直在继续轮番重演,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名臣,也都在演绎着韩信的结局,多少也令人唏嘘。

4. 韩信的一生遇到了几个贵人?

世人都认为给自己提供平台的君主,引荐自己获得晋升职位的伯乐,给自己出谋划策的智者才是自己最大的贵人。因此会说韩信最大的贵人是萧何、刘邦、蒯通,诚然,没有萧何的力荐,刘邦不会去用韩信,没有刘邦委以重任,韩信也不可能获得扬名天下的机会。没有蒯通就没有韩信版“三分天下”的谋略。

一个女人

但我今天想说的不是这些人。韩信的第一个贵人是下乡南昌亭长的妻子。当时韩信的母亲去世了,南昌亭长见韩信仪表不凡,就热情的招待韩信,于是韩信接连数月都到南昌亭长家里蹭吃蹭喝。但这位南昌亭长却不是韩信的贵人,因为如果韩信一直去蹭吃蹭喝就不会有后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淮阴侯韩信了。南昌亭长的妻子对于韩信十分厌恶,便早早就将饭做好吃光,等到韩信来的时候,已经没有吃食了,一连几天都是如此。韩信知道了她的用意十分生气,便离开了南昌亭长哪里再也没有回去。

一位婆婆

韩信的第二个贵人是一位老婆婆,关于这件事还有一个典故:“一饭之恩”。当时韩信在城外钓鱼,一位老婆婆在河边洗涤丝棉,看到韩信饿了,就拿出饭食给韩信吃,一连几十天直到洗涤工作结束。韩信十分感激,便说:“大娘,我以后出人头地一定会重重报答您的!”大娘听后生气的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的,难道我是为了让你报答我吗?”韩信听后十分惭愧,但大娘的话深深的留在了他的心中激励着他前进。

一个屠夫

第三个贵人就是那个让韩信受胯下之辱的人。当时淮阴有个屠户看不起韩信,便对韩信说:“别看你长的高高大大的,还成天舞刀弄剑,但其实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韩信说:“你要是不怕死,就拿剑刺我;你若是贪生怕死,就从我的双胯之间爬过去。”韩信看了看这个张狂的屠户,并没有说什么,俯下身子从他的双胯之间爬了过去,于是,大家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鬼。这时候的韩信已经学会了低调、隐忍,这是引领他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西楚霸王

韩信的第四个贵人是项羽。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韩信也毅然加入了起义队伍。他最先投靠的便是项羽的叔父项梁,项梁被章邯杀死之后,他便跟随项羽。项羽封他为郎中,他多次向项羽提出谋略,但并未被项羽所采纳。尽管项羽并没有采纳韩信的建议,但韩信在楚军之中通过耳濡目染,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实战经验,也了解了项羽的为人和用兵之道。

最初伯乐

第五个贵人是滕公夏侯婴。韩信因为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因此背叛了项羽,投靠汉王刘邦。但初期并不为刘邦所重视,而且还因为犯了过错被押赴刑场,面临砍头的危险。如果韩信因此被砍了头,那么韩信就没有机会成就自己的“兵仙”之名了。在刑场上,其他十三个人都已经被砍头了,马上就要轮到韩信。韩信看到了监斩官滕公夏侯婴,于是他大声说:“汉王还没有夺得天下,难道就要杀掉壮士吗?”夏侯婴感觉他仪表非凡,便当众把他释放,并和他交谈。通过交谈下,夏侯婴认为韩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向刘邦推荐。刘邦却只封了他一个管粮饷的小官,并没有发现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因此,韩信的第一个伯乐不是萧何,而是滕公夏侯婴。

吕后吕雉

第六个贵人是吕后吕雉。大家没有看错,韩信的第六个贵人就是吕后。有人会说吕后是和萧何合谋诛杀韩信的元凶啊,他怎么会是韩信的贵人呢?据司马迁所著《史记》记载,陈豨叛乱之前曾经见过韩信,韩信表示陈豨一旦叛乱,自己愿为内应。这件事,被韩信自己的家奴报告给了吕后。吕后得报后,当即立断和丞相萧何合谋,将韩信诱至未央宫中处死。试想如果吕后不处死韩信,而韩信真作为内应,那么他的一世英名就会付之东流,变成一个背信弃义之人。历史上真正的小人就变成了韩信,而不是所谓诛杀功臣的刘邦和吕后,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吕后也是韩信的贵人。如今大家提到韩信时,总是会感慨他被吕后所杀有功而死,而不是因为作乱,被刘邦所平定,吕后成就了韩信的名将之名,因为韩信虽有谋反之心,却最终没有谋反的实际行为。

逆境使人发奋,绝境让人重生。这六个通常不被认为是贵人的人,才是韩信一生中真正的贵人。如果加上萧何、刘邦、蒯越的话,那就是九大贵人成就了韩信的不凡一生。同样的历史,不一样的角度。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5. 韩信是被刘邦和吕后冤杀的吗?

不冤不冤,作为一个投机者,就要既能hold的住大丰收,也要扛得住大跌停。

楚汉之争,并不只是有刘邦和项羽这两支力量,还有韩信、英布,彭越这些第三方力量,也就是后来刘邦分封的异姓王。他们既不隶属项羽,也不忠于刘邦,但自身实力又不足以和刘项二人三分天下。

如果刘邦和项羽是天平的两头,那么韩信等人的这一股势力就是足以打破天平平衡的那一根羽毛。

刘项二人的拉拢和韩信的抉择

韩信后来被杀掉时说自己后悔不该没有听从蒯通的劝告背叛刘邦,而事情回到最初,关于齐人蒯通有这样一段记载:

武涉已去,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

其中“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这句话已经道破了当时天下局势,刘项二人斗来斗去僵持不下,韩信作为一股独立第三方势力直接决定着战局的走向,而刘项二人也看到了这一点,这时候的韩信选择把自己作为筹码坐地起价,当了一个投机者而非实干家。

下面是刘项二人对韩信的拉拢:

▽关于刘邦拉拢韩信,《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记载:

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刘邦)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通过讨价还价和政治博弈,韩信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了梦寐以求的齐王,也因为刘邦的这点恩惠而选择了死心塌地的跟随刘邦打项羽。但他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乘人之危狠狠的宰了刘邦一刀,而刘邦实际上是忍着肉疼答应他的,但这个流氓出身的领导不可能一直守信用。

不信你看关于刘邦拉拢韩信一事在《史记·高祖本纪》有这么一段记载:

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面对韩信的敲竹杠,刘邦的第一想法是“欲攻之”,丝毫不打算惯着韩信。后来张良踢了老刘一脚,老刘才缓过劲来,先割块肉把韩信稳住,一起解决项羽,至于往后的余生,咱们走着瞧,嘿嘿。

▽韩信的重要性让不可一世的项羽也不得不低下头来拉拢他,具体见《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说韩信。韩信不听。

项羽发现自己快完犊子的时候,也慌了,于是派手下去拉拢韩信,可惜项羽开价没有刘邦高,一味的和韩信画大饼谈理想,自然没有刘邦给出的高薪高酬来的实在,于是韩信还是义无反顾的导向刘邦了,至于什么短期利益与长期回报也顾不得了。至于这个武涉他是第一个劝韩信反刘邦的,蒯通只能算第二个,可惜韩信没有听。

面对刘项二人的拉拢,投机分子韩信选择了短期利益很不错的大汉集团,但他却没有考虑到搞定项羽之后的事,对于自己敲竹杠的事,刘老板会不会秋后算账呢?项羽虽然爱杀人,但还算讲义气,至少不会卸磨杀驴。从这个角度讲,韩信的抉择其实风险与利益共存,他被吕雉刘邦这两口子一唱一和的弄死是很大概率会发生的结果之一,所以说韩信并不冤,都是自己选的。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项羽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台人武涉往说韩信。韩信不听。

在第一次被劝反刘被韩信否决后,很快又有一个叫做蒯通的人出来劝说韩信,而且为了打动韩信,他也是费了老鼻子劲:

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

你看看,这话多具有煽动性,封侯——又危不安,造反——贵乃不可言!向前一步向后一步的结果都已经为韩信预料的清清楚楚的了 ,而后又给出了几点理由:

①(楚国不行)——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于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闲,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于此矣。

②(大汉不行)——汉王将数十万之觽,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闲,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

③(韩信可行)——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觽,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④(有我帮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所有的所有都和韩信掰扯清楚了,结果韩信智商一时不在线,说:

“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这就比较搞笑了,作为一个投机分子却留恋别人一时的好处,明明是你敲竹杠在先,末了又讲起了仁义道德,那你乘人之危的时候怎么不这样想???

韩信犹豫不决,流氓出身的刘邦可比他果断多了。后来有人告韩信谋反,老刘可不管真假,可不管往日情宜,先把韩信撸了再说,然后软禁在京城,再后来他两口子一唱一和就把韩信弄死了。

说韩信冤枉,其实他一点都不冤,作为投机分子,却忘了自己的身份,还幻想市场行情能一层不变,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不也是自找的吗?其实他的下场,那个说客蒯通也已经告诉他了:

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感谢您的留言点赞,我是历史中简堂观点君,专注宋史,欢迎关注】

6. 为何两人的结局相差如此之大?

总的来说,两人请地从性质、背景和君臣关系上都有很大不同,所以导致结局大相径庭。所求土地性质不一样

秦朝自商鞅变法以后,废除了周王朝的分封制,实行的是郡县制,郡县直属中央政府,所属官员也直接受中央政府节制,是真正的中央集权的政治机构。这种情况下,秦朝时期“不立尺土之封”,个人可以拥有土地,但是绝对不会产生一个国中之国。王翦出征时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所求之田,只不过是一笔财富而已。

而韩信所求之田,是分封制度下的裂土而王。分封制下,各封国有自己的政府、军队和赋税,只需承认中央王朝的统治权,定期纳贡、拱卫中央即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非常大的自主权,对照东周诸侯国的形势,可以说封国是一个世袭罔替的独立国家。所以,韩信所求之田,乃是整整一个齐国,胃口之大自然招惹刘邦怨恨。

请地的手段不一样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决定攻打楚国,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秦王政于是弃王翦而用李信,结果秦军大败亏输。秦王政只好亲自乘车请王翦出山,并答应加兵请求。王翦出征时多次请田,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秦王政说:“老将军为何这样心急呢!”王翦说:“臣就像风中之烛,不时即灭。我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呀!”秦军出征后,秦王政召见尉缭,说:“王老将军为何如此小气?”尉缭则说:“人老了,考虑的事情自然多啦!”当王翦杀项燕于蕲、俘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 、南征百越后,无论秦王怎么劝都要彻底隐退,从而得以善终。从上述我们可以得出,王翦请地自保成功,利用了三个有利条件:趁秦王弃而不用之愧疚、造自己年大贪财之相、行功成而身退之举。

再来看一下韩信请求封王时的情况。楚汉争霸开始后,韩信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并于公元前203年平定齐国,破临淄、杀龙且,战功赫赫、威势滔天,他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不会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 当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看了韩信上书内容,刘邦十分恼怒,气的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就此机会立他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 刘邦经提醒也明白过来,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可见,刘邦同意册封韩信为齐王是迫于形势而做出的退让,并非本身所愿,最起码在战况危急之下,刘邦也没想到韩信会请求封地。此时,韩信作为刘邦的部下,居功而自傲、借势而逼君,纵然得封齐地,也是给后来的凄惨死境埋下了祸根。

请地时君臣关系不一样

王翦身为秦朝四朝元老,帮助秦始皇平定长安君叛乱、铲除吕氏一族,更是联同儿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可以说王翦对秦朝忠心耿耿,只是王翦率60万精锐伐楚,秦国全国士兵尽交其手,帝王多疑,秦始皇有所惧惑也属正常。王翦到达楚国后按兵不动,一些人趁机对秦始皇说:“若王翦自立为王,秦亡矣!”秦始皇于是遣使催王翦出战。王翦回说:“大王既已倾国之兵相托,何必怀疑老臣!老臣虽未出战,但也没有损失。大王若怀疑老臣,召老臣回朝。若信任老臣,请让老臣自己做主。臣不出兵则已,动兵必灭楚!老臣自知不如古代的名将乐羊,但大王远胜文侯!大王为何不仿效文侯把诬陷老臣的奏章,也封在大箱子里,待臣得胜归来时再赐给臣!”秦始皇深受感动,将御酒赐给王翦。可见君臣之间关系比较稳固,秦始皇也比较信任王翦,后来更是封为武成侯,尊其为太师。

反观韩信于刘邦,则差了不少。韩信本为楚将,先投奔了项梁,后又归属项羽,因为多次给项羽献计而不予采纳,于是离楚归汉,做的也是管理仓库的小官。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实为排挤到汉中),有数十位将领逃亡,其中就有韩信。后来因萧何月下追韩信,向刘邦大力举荐才登台拜将。后来韩信帮助刘邦还定三秦、灭魏破代、东进灭赵,颇有功高盖主之势,刘邦对其就心有防备了。公元前204年六月,刘邦单独与夏侯婴跑到张耳军中,一大早自称汉使进入赵军营,趁张耳、韩信还没起床时,夺取了他们的印信兵符,召集诸将,调动了诸将的位置。后来,韩信引兵东进击齐,未到平原渡口,得知郦食其已说齐归汉,因贪功而不顾齐已降,假装不知乘机袭齐,还害得郦食其被烹杀。楚国来游说私通韩信不成,齐人蒯通又用相人术劝韩信背汉,韩信也是有所心动,只是因得封齐王,又自以为功劳大,刘邦不会来夺取自己的齐国,才犹豫而不忍背叛刘邦,没有听从蒯通的计谋。 垓下决战后,刘邦第一时间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其为楚王,又贬为淮阴侯,最后被吕后设计杀死。

《左传·隐公三年》有言:“信不由衷,质无益也。”刘邦与韩信的信任基础极其脆弱,刘邦为君用韩信而疑之,韩信为臣而左右摇摆,虽然登台拜将、誓不相叛,终将导致刀斧加身。

7. 刘邦对他的后人怎么样?

打天下者,自古以来遵循的规律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最后留下来的人,除了王者之外,其余的下场一般都不会好到哪里去,这就是现实,“兔死狗烹”并非流言蜚语,而是有足够多的历史佐证的,不信就来看看韩信之死。

韩信乃“汉初三杰”,当初帮助刘邦打天下,可是天下稳定之后,刘邦却对韩信有了一些意见,并且最终韩信遭遇吕后毒手而死,简直就是一个悲哀,有人觉得,要是刘邦对韩信尚且有一点情义所在,那肯定会给韩信留后的,事实上真的如此么?刘邦又是如何对待韩信的后人呢?

韩信之死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史记》

韩信一生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他的伯乐就是萧何,因为有了萧何,才有了韩信的后来,可是最终韩信也因为萧何的一句话,盲目入宫见吕后,遭遇吕后毒手,直接乱棍打死。想必当时的韩信一定恨透了萧何,可是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认命了。

回首韩信的一生,最大的功劳应该就是暴打项羽,原本刘邦与项羽根本不在一个级别,想当初项羽直接绑了刘邦父亲,威胁刘邦要把吕太公煮掉,刘邦也只能无奈地说煮了自己父亲记得给他分一杯羹。这样的一个无赖角色,项羽在鸿门宴上却没有将其杀掉,导致最终刘邦拥有韩信,借助韩信的军事才能,一路碾压项羽,最终在四面楚歌之后,项羽落魄离去,在乌江自刎,刘邦得到江山。

整个过程之中,韩信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等到刘邦得到天下的时候,分封韩信为齐王,不久又改为楚王,后来直接降为淮阴侯,韩信虽然不满,但是也无可奈何,只是后悔当初在自己羽翼丰满的时候没有自立为王,其实那个时候韩信完全有机会,可是他顾及到与刘邦的情义,最终放弃自立,谁曾想这次放弃,就是生命的终结信号。

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字里行间其实有一点十分明确,那就是韩信之死,与刘邦脱不了干系,作为自己的功臣,倘若真的只是吕后想要杀掉韩信,想必刘邦是没有必要灭掉韩信三族的,也正是灭三族这样一个丧心病狂的举动,更加充分证实了刘邦才是韩信之死的幕后主使,吕后与萧何,只是刽子手而已。

这样一来我们就更加容易理解,当初为何萧何明明与韩信关系最好,还要把韩信骗去被吕后下毒手,主要就是因为刘邦压迫,萧何也是无能为力,要是不帮助吕后对付韩信,萧何估计也会小命不保,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谁都会先考虑自己。

可是萧何做了对不起兄弟的事情,他的良心真的会安么?当然是不太可能的,萧何内心必然经历过很多严刑拷打,他想要为韩信做些什么,只要有一线生机就可以,但是他要怎么做呢?很快机会就来了。

韩信后代

何惊呼:信尚有后乎?中国不可居矣!急逃,南越赵佗必能保此儿。何乃修书遣客携韩信公幼子至南越暗曰: 此淮阴侯幼子,公善视之,以延淮阴宗祠。赵佗素仰韩信公威名,重萧何之情义,同意抚养韩信公幼子,因取韩字右边为韦姓!---《韦氏族谱》

根据民间流传下来的《韦氏族谱》来看,韩信并非真的没有后代,当初韩信被吕后陷害之后,他的门客为了报答韩信的恩情,就将韩信的小儿子隐匿起来,并且去寻找萧何帮忙隐藏这个孩子,安排好孩子去路。

萧美深知韩信与萧何之间的兄弟情,他想萧何不至于那么残忍,对韩信真的就一点情义没有,所以藏匿好韩信小儿子之后,萧美去找到萧何,并且经过试探,就是问萧何为何要杀韩信,如果有机会,愿不愿意弥补一些过失。

这个时候萧何当然求之不得,希望有机会能够弥补一下韩信,也减少一些内心的煎熬。就在这样的契机下,萧美告知萧何韩信尚且有一个小儿子在世,希望萧何能够安排一下,留住这个孩子小命。

此时的萧何,已经失去理智,必须好好安排韩信小儿子,就写信联系了自己的好友南越国赵佗,希望赵佗能够安排好韩信小儿子的事情,随后秘密将韩信幼子送出给赵佗,赵佗一切安排稳妥。

只是这边萧何安排韩信后人的事情似乎走漏了风声,刘邦迅速安排500士兵去萧何家中监视萧何,萧何十分无奈,为了能够更好保护韩信幼子,萧何制作一些自己贪污的假证据,让刘邦派去的人以为萧何贪污,从而转移视线,将萧何以贪污罪名带走,韩信幼子得以保全下来。

这就是萧何对韩信最后的弥补,也就是这样的举动,韩信留下了后代,并且南越国赵佗为了能够更加安全留下韩信后人,将韩信的姓氏 取了半边,改姓“韦”,韩信幼子名为韦滢,后来韦氏一直开枝散叶,在广东、广西一带流传下来,今天依旧有很多韦氏都是韩信后代。

就是萧何最后的一个举动,终于留下了韩信后代,两人的兄弟情没有白白浪费,只是在乱世之中,谁没有无奈的时候呢?但是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萧何本以为可以假装若无其事,谁曾想最后还是逃不过内心的拷问,只能遵循内心做出最后一件还算有良知的事情。

结语

虽然《韦氏族谱》的真实性有待考证,可是根据历史现存资料以及人性来说,我觉得以上所说就是对整个韩信之死以及他后人是否流传下来的最好解释,因为只有这样,一切才显得更加合情合理!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78)
cf333(cf333是职业选手吗)
上一篇 2023年11月30日
金悦(平安盛世金悦靠谱吗)
下一篇 2023年11月30日

相关推荐

  • polla(祝我孙子生日快乐用英语怎么说)

    you孙子!嗨皮中文版的生日快乐、then.英文的生日快乐:HappyBirthday!!法文的生日快乐:BonAnniversaire!!德文的生日快乐:AllesGuteZumGeburtstag!西班牙的生日快乐:iFelizCumpl...

    2023年11月11日
  • madao(MADAO是什么意思)

    MADAO是日本动漫《银魂》中的一个词语,它的字面意思是“无用之人”。在动漫中,主角坂田银时常常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身份和境遇。在日本,MADAO这个词也被广泛使用来形容那些无能或者没什么用处的人。不过,在《银魂》中,尽管坂田银时常常自嘲自己...

    2023年11月12日
  • 非诚勿扰36期(考研调剂能填几个志愿)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考研调剂系统里可以一次填报三个平行志愿,如果在规定时间内学校没有通知复试,或者参加调剂复试后没有通过,可以再重新填报,所以,很多人都说理论上志愿填报个数是无限的,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机会并不多。...

    2023年11月16日
  • 刘玉洁(是对经典的创新演绎还是对儿童的过度消费)

    这个《红楼梦》好像是两年前出来的?我没有看因为我感觉缩小版《红楼梦》其实是一次亵渎经典的尝试,导演想看看这经典到底能被糟蹋到什么程度。...

    2023年11月18日
  • 乔迁之喜8字贺词(乔迁之喜的祝福语红包格式)

    祝你们新宅新气象,多财多福,添福添寿,一帆风顺,万事顺意,一切顺利,多子多孙,六六大顺,心想事成,万事大吉,一切顺利,吉吉利利!...

    2023年11月20日
  • 严宽资料(陆小凤传奇顺序主演)

    《陆小凤传奇》是由邓衍成、袁英明、武洪武执导,吴峥、邱怀阳等央视组织的编剧组编剧,张智霖、张智尧、张达明、严屹宽、何润东等主演的一部连续电视电影,共10集:...

    2023年11月21日
  • 夏果果(大家喜欢unine里的谁)

    胡春杨啊,超级超级可爱的男孩子,台上和台下完全两个人。台下乖巧可爱,上台奶凶奶凶的,不过有时候算铁凶。从节目播出一直粉到现在,我最爱的胡小杨。...

    2023年11月30日
  • 星座好友(牛郎织女的故事的故事是众口皆碑的神话传说)

    与此同时,在天际之上,银河的东西方向,各有两颗像钻石一样闪亮的星星好似遥遥相望,并连成一条线,这就是中国民间古老流传的“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主角---牛郎星和织女星。今天就给大家说说牛郎星是属于什么星座的,一起来围观吧。...

    2023年12月02日
  • 谢承润(正大天晴创始人)

    (EricTse,1995年8月-),男,汉族,中国香港人,出生于美国西雅图,2013年放弃美国国籍,选择成为中国公民。获美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管理学硕士学位。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正大制药集团常务董事、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2023年12月05日
  • 阿布高和(阿布alx纺车轮值得入手吗)

    首先,不得不说它的高配置。高配置本身并不稀奇,然后当高配置与低价格放一起,你就会觉得它的性价比真是超乎完美。内部无摩擦结构,让渔轮更顺滑,抛投更远。...

    2023年12月05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