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政道(历代皇帝的后代都是怎样的)

1. 杨政道,历代皇帝的后代都是怎样的?

一般来说,皇帝的后代,特别是某个王朝的末代皇帝的后代,命运都是相当悲惨的。

为何?原因如下。

众所周知,中国的的历史就是一部历代王朝家天下的历史,既然你能推翻前代皇朝,你能允许前代皇朝那些曾经的皇室来威胁你的统治么?

限制,圈养,最后使其逐渐的消亡,这种思维是比较正常的思维。

当然还有一种血淋淋的做法,参见满清对明朝皇室的做法和苏俄对沙俄皇室的做法。

血淋淋的斩尽杀绝

明朝灭亡,明朝遍布全国的皇室先是被农民起义军杀了一波,随后就被入关的清军斩草除根了,清兵占领北京后,一直隐匿于民间的太子朱慈烺到其外祖父周奎府上投靠,并于妹妹长平公主抱头痛哭。但这个所谓的外祖父却将太子献于清廷,清廷找了个借口说太子是假冒的,将其杀死。并且把证明太子不是假冒的15个人也全部杀死,而出卖了自己亲人的周奎却得到了清廷的赏赐。

清朝对明朝皇室后代的斩草除根一直到了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已经七十五岁的朱慈炤在山东被清廷捕获,全家被处斩。这充分暴露了打着为明复仇旗号的满清其根本目的就是完全将前朝斩尽杀绝,而杀死朱慈炤的借口仍然是假冒皇子。至此,明王室所有男性子孙几乎全部被肃杀殆尽。

然后满清找了个相对远的明朝宗室拿出来当样子供了起来。

苏俄对沙皇一家的手段就更加残忍了,他们将沙俄的沙皇,皇后,公主们杀死在泥煤里挖了个大坑。在埋葬尸体前洒上硫酸,免得日后被辨认出来。

优待后的后遗症

而进入了近代,在对明朝皇室赶尽杀绝的满清皇室没落的时候,中国人却没有对齐落井下石,斩草除根,而是极尽有容。

由于民国的优待,满清皇室不仅体面的退位,而且还能暂住在国家的财产紫禁城里,他们拥有自己的财产,还保留有皇帝称号,依然是在紫禁城里自娱自乐。

但即使这样,也挡不住满清皇室想要逆潮流而动而反动复辟的决心。

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和企图反动复辟的满清皇室一拍即合,开始了臭名昭著的复辟行动,但这次复辟也算是闹剧,很快就被民国镇压了。

也正是因为这次复辟,违背了民国优待政策,导致满清皇室被赶出了紫禁城。

被赶出紫禁城的溥仪还不死心,又在日本人的帮助之下逃亡东北,建立了更臭名昭著的满洲国,他竟然还给自己认了个日本清河源氏的祖宗,捧着日本天照大神的牌位回来天天叩拜。

时至今日,这种后遗症依然存在,例如,中国这个经历里多少个王朝的国家的皇室后裔恐怕上百万都不止,但却有那么一小搓人,毫无廉耻的宣布自己是皇室,自己要入驻紫禁城,还妄图想恢复帝制,不过人们都当笑话看罢了。

杨政道(历代皇帝的后代都是怎样的)

2. 几个子女的下场是怎样的?

隋炀帝杨广是个争议颇多的皇帝,一生毁誉参半,仁寿四年(604年)即位为帝,大业十四年(618年)被乱兵俘获后由令狐行达缢弑,在位仅十四年。杨广一生可考证的共有四子两女,其中长子和幼子早夭,分别来介绍一下他们的生平吧。

元德太子杨昭,早年病逝

杨昭是隋炀帝杨广的长子,生母为皇后萧氏,于开皇四年正月初五(584年2月21日)出生。

开皇十年(590年)二月十六,杨昭被封为河南王。

开皇十七年(597年)二月二十五,杨昭娶慈州刺史崔弘升之女崔氏为王妃。

仁寿元年(601年)正月十三,杨广被立为太子,以杨昭进袭杨广的晋王爵位,同时授任内史令,兼任左卫大将军。

仁寿四年(604年),转任雍州牧,同年七月隋文帝去世,杨广即位。十一月初三,隋炀帝巡幸洛阳,杨昭凤鸣守卫京师。

大业元年(605年)正月初五,杨昭被立为太子。史料记载,杨昭不仅孔武有力,且仁爱宽厚、生性谦和。

大业二年(606年),杨昭生病,同年七月二十二日,杨昭去世,终年23岁,谥号“元德”。后来的傀儡皇帝隋恭帝杨侑便是杨昭的儿子,杨侑即位后,追谥杨昭为孝成皇帝,庙号世宗。

齐王杨暕,被杀

杨暕是隋炀帝的次子,元德太子杨昭的胞弟,生母为萧皇后,于开皇五年(585年)出生。《隋书》记载,杨暕“美容仪,疏眉目”,因此很小就被隋文帝杨坚宠爱。

开皇十三年(593年)二月,杨暕被封为豫章王。成年后,不仅精读经史之书,且擅长弓马射箭。

仁寿元年(601年)三月初九,杨暕被任命为扬州总管,铜陵淮河以东军事。隋文帝去世后,杨暕被父亲杨广任命为豫州牧,后于大业二年(606年),元德太子去世前后获封齐王,之后历任雍州刺史、河南尹、开府仪同三司等职。

杨暕早年受宠,但其成年后却骄纵无比,且好色成性。杨暕的妃子原本是民部尚书韦冲的女儿,在其去世之后,杨暕又跟韦妃的姐姐元氏妇(嫁给元氏)私通,且生下一个女儿。加上暗中诅咒其他皇子等事,因此越来越失宠。

618年,就在宇文化及叛乱,缢杀隋炀帝之后,又派人将还在睡觉的杨暕的抓起来,拉到大街上给杀了,终年三十四岁。而他的两个儿子也一同被杀,不过却留下一个遗腹子杨政道。

赵王杨杲,被杀

杨杲是杨广的第三子,生母为萧嫔,于大业三年(607年)出生。

史料记载,杨杲“聪敏、美容仪、性至孝”,深得杨广喜爱,在其年仅七岁时(613年)便被加封为了赵王,而杨广在巡游江南的过程中,杨杲一直跟随在左右。

大业十四年(618年),江都政变,宇文化及带人入宫,杨杲时年十二岁,在杨广身旁不停悲号哀哭,裴虔通派人杀其于杨广面前,血湔御服,终年十二岁。

幼子杨铭,早夭无载长女南阳公主,出家为尼

南阳公主姓名不详,是隋炀帝的长女,生母为萧皇后,生于开皇六年(586年)。隋炀帝杨广很宠爱这个美丽懂事的长女,经常带着她外出巡游。

开皇十九年(599年),南阳公主嫁给许国公宇文述次子宇文士及,生下儿子宇文禅师。

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杨广,南阳公主随宇文士及到达聊城。不久后,宇文化及被夏王窦建德击败,宇文士及丢妻弃子向西逃亡唐朝。

窦建德俘获南阳公主及其儿子宇文禅师后,派武贲郎将于士澄对南阳公主说:“宇文化及躬行弑逆,人神所不容,现在将族灭其宗。公主之子,法当从坐,若不能割爱,亦听留之。”南阳公主哭着说:“武贲既是隋室贵臣,此事何须见问?”窦建德于是杀了宇文禅师。

此后不久,南阳公主遁入空门出家为尼。窦建德战败后,南阳公主在返回长安途中,与宇文化及在东都洛阳相遇,宇文化及想要与其复合,被南阳公主所拒,并与之断绝关系。宇文士及见说服不了她,只好离去。

后人哀悯其遭遇,留下不少神话传说,清朝光绪帝敕封公主为慈佑菩萨。

次女杨妃,唐太宗李世民嫔妃

杨妃生母没有明确记载,且争论较多。而关于杨妃的生辰和姓名也没有记载,只能根据其子李恪的出生日期进行推测,应出生于大业初年,最晚不超过大业三年。

关于其是否被册封、封号为何,包括嫁给李世民之前的情况,史料基本为空白,目前无明确结论。因此,隋炀帝死后杨妃的经历无从得知。

根据推测,杨妃大约在武德初年入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的府邸,至于其以何种身份进入亲王府,目前仍不可知。

武德二年(619年),杨妃为李世民生下儿子李恪。

关于杨妃的记载实在不多,且李世民后宫姓杨的妃子较多,具体杨妃是哪一个实在无从判断,而关于杨妃在宫内生生活,包括其去世时间,目前仍不可知。

永徽四年(653年)年初,李恪被卷入政治斗争,蒙冤而死;其弟李愔亦受牵连。

3. 有人说李渊比李世民能力差?

从综合来看,确实李世民更杰出一些,不过李渊也很优秀。这么说吧,大唐建立的过程中,李渊与李世民父子缺一不可,俩人的角色和作用有些差异。

先看看李渊的优点

御人有术、能力卓越的的杰出贵族

李渊出身自顶级贵族,他的祖父,是北周时的陇西公李虎。北周皇室姻亲、上柱国窦毅看中李渊的家族实力与个人潜力,把女儿许配给他。从亲属关系来讲,李渊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哥。

李渊首次独当一面,是在公元613年被隋炀帝任命为弘化郡留守,关右十三郡兵都由其

统帅,史书称:

渊御众宽简,人多附之

并且他还相貌奇异,颇有帝王范。这也引起了杨广的猜忌,甚至打听他啥时候死。

但随着隋末形势不断恶化,杨广不得不重用有威望、有能力的表兄。公元615年,李渊担任山西、河东抚慰大使,他一到任,就击破农民起义势力毋端儿;

同年底,因樊子盖讨贼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引起民间反弹,杨广派李渊前去救火。李渊刚柔并济,大量起义军投降,迅速平定了当地局势。

公元616年底,李渊担当了太原留守的重任,专门对付背叛隋王朝的强敌突厥。他打

造了一支军队,按照突厥人的生活习惯与训练方式加以训练,史书称:

前后屡捷,突厥颇惮之

格局恢弘、极有谋略

太原起兵后,有两件事体现出李渊的谋略与格局:

其一,向突厥借势时的分寸。

与突厥人结盟后,对方送了大批良马让李渊购买,并且承诺要多少有多少。急需战马的李渊却显得很小气的样子只挑选了几百匹,他的考虑是要显示自己不急着要马而且经济条件有限,以免突厥人贪得无厌。

在刘文静向突厥请兵时,他的策略是多要马、少要人,其理由是:

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

其二,处理与李密的关系。

李渊西进关中时,洛阳附近的李密实力最为雄厚。为了安抚对方,让其为自己挡住东边的敌人,李渊“卑辞推奖以骄其志”,客客气气的称李密为兄长,把他捧成天下的大佬。得意的李密果真上当、无心进军关中,呆在东线长期与洛阳朝廷拉锯战,并且挡住了西归的云文化及等人,客观上当了李渊的炮灰。

为人宽厚,善于拉拢人心

李渊在搞人际关系方面特别有一套。在进军关中时,李渊想拉拢各方势力但却没钱,于

是想出了大量封官的点子,凡是有一技之长的豪杰,李渊量才任用:

口询功能,手注官秩,一日除千余人。

在其后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对于归降的各路武将与文人,无论来自隋朝廷还是农民起义军,甚至是刘武周、王世充等敌手,李渊均坦诚相待。这种策略结合强大的武力,唐王朝迅速稳定了人心、平定天下。

说得更直观点,能培养出李建成、李世民、平阳昭公主等子女,李渊是啥水平可想而知。

李世民强过李渊的地方有哪些?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顶级帝王,其优点不再赘述,笔者只列举他超过其父亲的两点(有些可能严格来说不是优点,但更符合帝王的特质):

有韧性,有狠劲,善于力挽狂澜

李世民是军事天才,超过了父亲李渊,这一点相信大家没有异议。但笔者认为,李世民最厉害的,是他的狠劲和韧性。这里举两个例子:

第一件事。公元617年太原起兵后,唐军西进时遭到了宋老生、屈突通的强势阻击。由于连日大雨、粮草殆尽,李渊心思动摇,计划撤回太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李世民对此强烈反对:

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为贼耳,何以自全!

李渊不为所动,回帐篷睡觉,李世民则坚持守在外面嚎啕大哭,多次强调"兵以义动,进战则克,退还则散",最终李渊改变了主意,继续西进,并最终拿下了关中。

第二件事。公元619年,面对刘武周的攻势,太原留守李元吉逃跑,唐王朝在关东的地盘丢失殆尽,长安深受震动,形势岌岌可危。面临这一最大危机,李渊情急之下,准备下令放弃崤山以东、龟缩固守关中。

危急时刻,李世民挺身而出,向父亲主动请缨:

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精兵三万,必能平殄武周,克复汾、晋。

这对李渊而言无疑是救命稻草,他把关中精兵悉数托付给儿子,并且亲自赶到华阴送行。北上的李世民浴血奋战近一年,将刘武周势力连根拔起,刘武周、宋金刚二人也被突厥杀人灭口。紧接着李世民一鼓作气拿下窦建德与王世充,大唐统一天下的劲敌基本被消灭。

短短数年间,唐王朝从最危险的境地一跃变为掌握主动,李世民逆境而上,堪称首功。

同时,在面对突厥的方式上,李世民也比他的父亲更狠、更有效,在李世民派李靖端掉突厥老巢后,太上皇李渊曾百感交集地表态:

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犹哉?

激动的他,亲自召集勋贵及家人在凌烟阁彻夜庆祝。酒酣耳熟之际,他亲弹琵琶,李世民合着音乐起舞,父子俩出现了难得的温情场面。

当然了,李世民的狠劲,在玄武门之变体现得更加充分......

待人更公平公正,任人以才

李渊虽待人宽和、广招人才,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为人并不公平,最典型的例子,是对他的铁杆心腹裴寂的方式。这一点可以引用刘文静的控诉:

建义之初,忝为司马,计与长史位望略同;今寂为仆射,据甲第,臣官赏不异众人,东西征讨,老母留京师,风雨无所庇,实有觖望之心。因醉怨言,不能自保。

在起兵之初,刘文静作为司马,裴寂担任长史,两人级别差不多。但其后表现平平的裴寂升任了宰相,东奔西走、立功无数的刘文静却未受到应有的奖赏。

应当说刘文静的表述还是比较客观的。其后裴寂带兵北上作战时,屡战屡败,李渊却毫不在意,在教训两句后继续重用;而其他武将(包括李世民)若打了败仗,那可要严格惩罚,比如公元618年面对薛仁果父子时唐军落败,李世民的手下刘文静、殷开山全被降职,在半年后反败为胜之际才官复原职。

李世民在这方面则更加公正,无论是打天下还是治天下时,他旗下人才济济,却各得其用,甚至死敌李建成的忠实手下魏征、薛万彻都得到了他的重用。并且更难得的是,他对事不对人,初唐的名臣辈出,与李世民这种用人方式密不可分。

结语

李世民确实是难得一见的杰出君主,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他父亲李渊的能力与功绩。

李渊的作用不可替代,隋末乱世中,李氏家族里只有他能号召群雄,团结各方面的力量,奠定了大唐政权的基础;

初生牛犊李世民则在打江山的过程中逐渐崭露头角,并且慢慢超过了他的父亲,最终成长为千古一帝。

没有李渊开创局面,就没有李世民的成长舞台;没有李世民的努力,则没有大唐盛世。这两父子都很伟大,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过有李世民这样的儿子,也侧面证明了李渊的成功。

4. 在历史上失踪的传国玉玺到底去了哪里?

墨门寻史,于墨处,无声息,千寻百转,方得始终。

历史上完璧归赵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很多人也知道和氏璧最终为秦始皇所得,并被做成了玉玺,秦始皇还在玉玺上刻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得到了玉玺,将其命名为“传国玉玺”,于是这方玉玺历经朝代变迁,一直传承至唐后五代十国时期。明清两朝时有“传国玉玺”的消息传出,但都不得真伪。

完璧归赵

那这方神奇的玉玺究竟经历了什么,又去了哪里呢?我们今天来一探究竟。

传国玉玺

公元前228年,秦国攻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灭亡。秦王嬴政得到传世珍宝和氏璧,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以和氏璧为材料制作皇帝玺,并命李斯在皇帝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小篆,至此,这方玉玺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

网传--传国玉玺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含义是:(既然)(我)顺受天命,当(了)皇帝;(就)应该使黎民长寿、国运永久昌盛。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攻破咸阳,子婴将皇帝玉玺献给了刘邦,秦亡。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是为汉高祖。汉高祖刘邦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这便是“传国玉玺”称谓由来。但汉传国玺究竟是不是秦始皇用和氏璧打造的那方皇帝玉玺,无从考证。

金镶玉

西汉末年,“穿越者”王莽篡权,王莽派遣堂弟王舜向太后索要“传国玉玺”,太后盛怒之下,将玉玺摔在了地上,玉玺被摔坏了一个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上玉玺的缺口,“传国玉玺”别称“金镶玉”由此而来。

此后传国玉玺几易其主到了“位面之子”光武帝刘秀手上,再次成为汉传国玺。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中平六年,何进入宫诛杀宦官,太监段珪携帝出逃,“传国玉玺”失踪。之后又是我们熟悉的故事了,就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情节。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

传说金镶玉--传国玉玺

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

孙坚得到传国玉玺的事被袁术知道了,袁术用下三滥的手段杀了孙坚,夺得传国玉玺。袁术不知天高地厚认为这是天意,竟然称帝了,最终被曹操灭了。荆州刺史徐璆将传国玉玺送到了许昌,传国玉玺重归汉室。只是此时的汉王朝已然徒有其表,曹操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汉廷真正的话事人。

“命途多舛”的玉玺

公元220年,汉献帝被迫“禅让”魏王曹丕,汉朝灭亡。曹丕命人在传国玉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此来证明他得国乃正,非“篡汉”也,其实是欲盖弥彰。

到了公元265年,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玉玺归于西晋。

公元311年,西晋灭亡,此后中国北方进入“五胡乱华”时期,传国玉玺在北方几个割据政权中几经辗转,直至公元350年前后,传国玉玺被东晋将领带回,传国玉玺再度回到司马氏手中。

历朝历代的玉玺

历朝历代的玉玺

历朝历代的玉玺

公元420年,东晋灭亡,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传国玉玺又历经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一直到杨坚再次一统华夏,建立隋朝,将传国玉玺收入囊中。

隋朝灭亡时,隋炀帝的孙子带着传国玉玺逃到了漠北。唐朝贞观四年,唐将领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将传国玺带回唐朝,太宗李世民龙颜大悦。此后近300年,传国玉玺未有易主。

直至公元936年,后唐灭亡,传国玉玺就此消失。

尾声--真假难辨的“传国玉玺”

至936年,后唐灭亡后,传国玉玺就此消失。此后历朝历代皆有“传国玉玺”现世的消息,但已经无法辨别真伪了。明末清初后金首领皇太极在剿灭蒙古林丹汗时,林丹汗后裔献出一方玉玺称是元朝“传国玉玺”,后经清高宗乾隆皇帝考证,钦定这方玉玺为赝品。而此时,乾隆手中已经有玉玺近四十枚,显然这些都不是“传国玉玺”。

而最后一次有关“传国玉玺”的记录依旧发生在清高宗乾隆年间,据说是开修黄河时获得“传国玉玺”一枚,拿到乾隆跟前一看,乾隆就知道是假货。不过虽然这些都是赝品,但都被乾隆给收藏了。

乾隆玉玺--据传价值12亿

历经两千余年,阅尽“皇家”无数的“传国玉玺”数隐数现,最终湮没于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5. 隋炀帝有几个儿子啊?

据记载,隋炀帝杨广一共有四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叫杨昭。杨昭的母亲是萧皇后,他是隋炀帝和萧皇后的嫡长子隋炀帝的二儿子最像他,杨暕(585年―618年),字世朏,小字阿孩,隋炀帝杨广次子,元德太子杨昭同母弟,母亲也是皇后萧皇后隋炀帝杨广还有一个三儿子叫杨杲,萧嫔的儿子

6. 传国玉玺从秦汉一直传到隋唐?

传国玉玺伴随着整个封建帝制,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以始皇帝的神话故事而开始,至末代皇帝的一句话而终结。秦始皇赋予它神的力量,清宣统帝则淡淡的说了句“那只是传说”。随着封建帝制的消亡,传国玉玺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此处的存在价值是指它被赋予的君权神授的象征意义。而根据历史的发展来看,传国玉玺很可能就未经传承,或许就随着秦始皇葬入了地宫。

传承的“历程”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以著名的和氏璧为原材料,于“六玺”之外,打造了一个象征帝王神权的玉玺,即我们所说的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然后令玉工在玉玺上端雕了五条龙,也叫印钮。

这就是为印玺奠定了等级差异,有了传国玉玺之后,秦始皇规定,从今往后,除了皇帝之外的任何人,公务及个人印叫做印,皇帝的印叫玺。这个玉玺要在大秦王朝世代相传,故而就被称为传国玉玺,成为皇帝执掌政权的信物。

怎么让这个信物带上点神话色彩呢?史书就记载了秦始皇巡行天下时,到了洞庭湖口,遇到风浪,为了平息疯了,就把这传国玉玺扔在了湖里,风浪则立刻平息了。然后过了几年,秦始皇巡行天下走到华阴,半路碰到一个神秘的人物,归还了这尊玉玺,然后就消失了。

这个故事必然是秦始皇以文人之笔树立“君权神授”思想的工具了,所以也成为历代皇帝追捧的对象,有了传国玉玺才象征着正统,象征着天命所归。那么问题就来了,哪个开国皇帝不想拥有它呢?哪个皇帝敢说自己没有它呢?所以后世的传国玉玺,编造和仿制的可能性很大!

(子婴让玺于刘邦剧照)

公元前207年底,刘邦进了咸阳,子婴捧着传国玉玺就献给了刘邦。这个是有可能的,但刘邦能封存秦朝府库移交项羽,传国玉玺能蒙混过关私自带走吗?但不管怎么说,刘邦开国也就成了正统,汉传国玺当然得造出舆论,这传国玉玺就成了汉朝皇权的象征。

到了西汉末年,汉元帝两岁的时候,王太后临时代管玉玺,待王莽篡权后想起了玉玺,令人向太后索要,王太后一怒之下将玉玺扔于地上摔破了一角。王莽则令工匠以黄金补镶,这也成为后来辨别传国玉玺“真伪”的重要证据。(西汉末年起义军形势图)

公元23年,王莽被杀,天下再度大乱,这传国玉玺就那么巧合,落在了远支旁庶一脉皇族后裔刘秀的手里。要知道刘秀是南阳郡(今湖北枣阳)起的兵,河北称的帝,传国玉玺是先飞到了刘秀手里树立的正统,还是称帝之后复刻了一方玉玺收拢人心呢?不管如何,它又成了东汉的皇帝信物,而且在史料里记载的有模有样,是经过了禁军校尉公宾、更始帝刘玄、刘盆子,再献于刘秀。(孙坚发现井口彩光)

到了东汉末年,孙坚攻入洛阳,在一口破井里找到一具宫女尸体,脖子上挂着一个小匣子,匣子内就是传国玉玺。要说士兵打仗口渴寻找水源倒还可信,而非要说井口的五彩云气引来士兵的搜索,只能说这小宫女死的冤枉啊!孙坚得到传国玉玺后几经转手,由袁术回到曹操控制的汉献帝,曹丕篡权后由曹氏获得,再到司马家族的晋朝持有。(袁术剧照)

到了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使北方五个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纷纷建立了割据政权,天下再次大乱。不过不用担心,自带光环的传国玉玺不会丢。它周转了许久,经手前赵政权,再到后赵政权,石勒令人于玉玺右侧刻上“天命石氏”四个大字,又多了一项辨别真伪的证据。后又经过冉魏政权到了东晋将领谢尚手里,谢尚快马加鞭送回建康,传国玉玺由此“南迁”。

公元420年之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传国玉玺又成了“居无定所”。如梁武帝时期的侯景作乱,攻进皇宫得到玉玺,而不久战败身亡,玉玺落入其手下侯子鉴手里。这个侯子鉴倒与众不同,认为玉玺谁拿谁倒霉,于是就扔进了栖霞寺的水井里。而到了陈朝,栖霞寺的一个老和尚,淘井的时候发现了传国玉玺,于是就把传国玉玺献给了陈武帝。

公元589年,隋朝灭南陈,使这传国玉玺重新北归于隋。30年后,隋炀帝死于江都(今扬州),萧皇后啥也不要,带着传国玉玺逃往漠北东突厥处。可是这一路辗转于宇文化及、窦建德处,这俩野心家居然都没点察觉。(萧皇后剧照)

所以唐朝建立之初,李渊、李世民手里都没有传国玉玺,所以李靖北伐突厥就被“赋予”重要使命,即寻回传国玉玺。李世民善待萧皇后则也成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动机不纯。萧皇后得到善待后交出玉玺,使之传承到唐末,经后梁传至后唐。后唐废帝李从珂战败于契丹后登楼自焚,传国玉玺就从此消失了。

后继政权没有传国玉玺怎么办呢?那就自己造呗!后晋造“受天明命,惟德允昌”玉玺一方;后周造“皇帝承天受命之宝”玉玺一方、“皇帝神宝”玉玺一方,共计两方。到了宋朝,赵匡胤受禅时,将后周两方玉玺传承下来,另外又制作一方“大宋受命之宝”;宋太宗时又另外制作一方“承天受命之宝”;宋仁宗时更为“皇帝钦崇国祀之宝”。

到了宋哲宗时期,有一农夫在地里耕田,耕出一方玉玺,随即献给朝廷。经三十多位饱读诗书、见多识广的大学士“鉴定”,此物乃始皇帝制传国玉玺。这种劣迹斑斑的表演必然是招来诸多绯议,所以到了宋徽宗时,又另制印玺十方,这就淡化了传国玉玺的重要地位了。表明玉玺随时随地都能制作,不要再纠结哲宗一朝传国玉玺事件了,也算是为宋哲宗“遮羞”了。(伯颜帖木儿剧照)

靖康之后,北宋皇室尽掳于北方,而当元灭金之后,并未发现传国玉玺,说明当年金国在汴京城里也没找到传国玉玺。忽必烈去世的当年(1294年),元大都(北京)的市面上居然有人公开叫卖传国玉玺。左丞相伯颜花了重金购得,蒙古人也不信汉人的这些神啊鬼的,人家只信长生天,生长在伊利汗国的伯颜说不准还是个萨满教或者伊斯兰教徒,所以他将蒙元收缴各国的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

传国玉玺很可能就在这一波被磨平了,所以徐达打进了大都并未找到传国玉玺。但元顺帝是带上家眷、财宝以及大臣退回了蒙古草原。徐达深入漠北则被扣上一条目的,即寻找元顺帝带走的传国玉玺。直到打下应昌(今内蒙赤峰市),截留了北元带走的财物,但仍未发现传国玉玺。(皇太极获得玉玺剧照)

据传,这个传国玉玺是元顺帝带走,传承到了他的后代林丹汗手里,所以明朝就从未拥有过传国玉玺。而林丹汗战败于皇太极后,玉玺就落到了后金手中,所以皇太极“顺应天命”改国号为大清,登基称帝了。

传国玉玺或许就不存在

秦始皇在“六方玺制”以外制作传国玉玺,说明传国玺的现实意义是树立君王权威、树立正统之象征。所以秦始皇要为之添加一些尊贵和神话的成分。

从尊贵上讲,就是以和氏璧做玉玺,而这个说法有很多破绽。首先就是和氏璧的故事具有杜撰性,它最早出现在《韩非子》一书中,此书记载了诸多寓言故事,如“滥竽充数”、“守株待兔”等。所以“卞和抱玉”的故事很可能是为怀才不遇的志士鸣不平的,由于历史上出现了献壁之类的事件,所以又被收录于《战国策》这样的史籍。

其次是“卞和抱玉”的主人公,三次献玉的时间跨度太大,前后逻辑难以成立。卞和发现玉石的时候应当算是经验丰富的“玉石鉴赏家”。如今天的赌石一般,不切开就能断定它是一块美玉的一定都是道行颇深的老玩家。再经过三代楚王,尤其是楚武王在位50年,被砍断双脚的卞和熬到100岁,仍然执着的献出美玉,这种可能性微乎极微。

最后,和氏璧被切开后,应当是制作成了圆盘式的玉壁,《尔雅.释器》日:“肉倍好,谓之壁”,即外圈半径是内圈圆孔半径的三倍,这样的玉器被称为壁。一个很薄的圆形玉器,中间还有孔,应该不可能改造成四寸见方的传国玉玺。

所以从原料的采用上,秦始皇很可能是为了提高传国玉玺的高贵性,才宣称以著名的和氏璧制作而成。而再有镇湖、仙人归还等神话的点缀,使得传国玉玺成为宝器,再由它传达出君权神授的意图,这非常适合天下初定,且社会形态走向大一统的需要。所以不管制作它的材料如何,它所体现的含义就成为历代皇帝所追捧的根源。

而秦始皇的本意是百世传承于秦,而非历代帝王来替代他创立的江山。所以在传承上,历代帝王重视的是它对统治基础的影响,使官僚集团和人民拥戴自己。而不是对皇位的护佑,毕竟秦二世而亡是定在了史书中的,秦的命运并未因它而改变。那么就说明,只要宣称持有传国玉玺就行,就能令百官臣服、万民拥戴,所以后世仿制的例子比比皆是。

“太后闻舜语切,恐莽欲胁之,乃出汉传国玺,投之地以授舜。”——《汉书.元后传》

从汉代开始,就不一定是秦制玉玺的传承,且不说刘邦入关获得玉玺后是否棘手,但说他从得玺到称帝,经历了4年,此间远赴巴蜀、入三秦、出关中,大小战役亲临指挥,楚汉战争前期常惨败逃亡,甚至连儿女都被踢下马车,还顾得上传国玉玺吗?再有汉传玉玺到了王莽篡权时破了一角,王莽令人镶金补上,可后世文献诸如《资治通鉴》皆不提及破损一处。所以汉传玉玺可能与“斩白蛇起义”异曲同工,是以神话色彩树立刘邦政权的统治权威,事件的真与假都不重要。(刘邦丢弃儿女剧照)

所以后世不管在井里、河里、还是田地里,只要发现了传国玉玺,那就达到了目的,再造一方更加精美的玉玺都不是问题。造玺的数量增加也印证了传国玉玺难以“传承”,两汉至南北朝都坚持了“六方玺制”。到了唐朝则增设受命宝和神玺,建立“八方玺制”;武则天时又增至九玺、北宋增至十二玺、南宋增至十七玺、明朝增至二十四玺,清朝则手握“传国玉玺”,达到二十五玺,加之前朝收藏,清朝入关后,在紫荆城里居然存了39方历代国玺。而这39方玉玺中,有一方写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到了乾隆帝时,直接将此玺定为赝品,着实打脸。(清二十五方玺匣盒)

传国玉玺传至十六国时期,在冉魏灭亡的时候,东晋、燕、后秦各得到了一块,都自称是真的,东晋的那一块自然是作为正统“传承”下来,毕竟是汉族政权。从五代之后,大多传国玉玺的传闻皆由野史杂记收录,这也说明了无论是统一政权还是格局政权,都对玉玺的影响力打了折扣。宋朝制玺趋于频繁,其意图也是削弱传国玉玺的光环,从宋太祖的“大宋受命之宝”、宋太宗的“承天受命之宝”来看,二者制玺都包含了更多政治意义,前者树立柴氏禅让的合法性,后者树立“兄终弟及”的正统性。二者皆未从传国玉玺入手,也不屑于编造谎言为政权买单,反而是宋哲宗时期的献玺事件,令人嗤之以鼻。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封建君主专制在不断的发展,“君权神授”的造势趋于弱化,因为儒家思想已经构建了忠君爱国的思想体系。且在皇权不断加强的进程中,帝王的权威更多的是以律法制度为基础,而非神话的加持。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三司分权、明朝则直接废除丞相制,皇权逐步加强。到了清朝,在关外时尚且使用着“军事民主决议”性质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皇太极确实需要通过神话树立权威,且需为入主中原打下舆论基础,所以才有了赝品传国玉玺的存在。待入关之后,康熙朝的南书房、雍正朝的军机处,彻底将君主专制推向鼎峰,传国玉玺还有何用呢?所以乾隆皇帝可以大胆的鉴定出祖上供着的是A货!

综上,传国玉玺的谜题至今难解,或许是从源头就注定了它无法传承至今。1924年,11月5日,当溥仪被赶出紫荆城时,鹿钟麟追问其传国玉玺的下落,溥仪笑着说“那只是传说”,末代皇帝看透的这一切或许就是神话的真相,只是很多人不愿意去打破。就像袁世凯称帝登基时,不敢面对金銮殿龙椅上方的轩辕镜,正是因为沉迷在化身为龙的美梦中无法自拔。始皇帝或许早已将传国玉玺带入地宫,留给后世帝王的是他们自欺欺人的贪婪、以及终日不得安宁的内心惶恐。

参考史料:《史记》、《资治通鉴》、《旧五代史》、《宋史》

7. 杨政道是杨坚唯一的后人吗?

杨政道不是杨坚的唯一后人。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有多位子女和后代。杨坚的儿子杨昭也是隋朝的皇帝,即隋炀帝杨广。杨广有多位子女,其中包括几位公主和王子。

杨政道是隋朝末年的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是隋炀帝杨广的后代,是杨坚的玄孙。杨政道在隋朝灭亡后,曾经参与了一些抵抗和复兴的活动,但并未能取得成功。他并不是杨坚的唯一后人,因为杨坚有其他的后代在隋朝后续的历史中也有相应的记载。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游客”,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ynstorm@foxmail.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73)
安海(菜粿安海做法)
上一篇 2023年11月07日
barca(this和this)
下一篇 2023年11月07日

相关推荐

  • 种女乡长地的男人们(镇政府职工是什么编制)

    (一)网上报名。报考人员可分别在2021年7月28日9:00至2021年7月30日16:00期间,登录大庆市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daqing.gov.cn)在“通知公告”栏进入报名系统,按要求填写报考信息、提交报考申请。报考人...

    2023年11月09日
  • 飙字军(万步胜负在于理的上一句)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的意思是短时间的强弱在于力气大小,长时间的胜负在于道理。靠力气只能取得一时的胜利,凭正理才能取得长久的胜利,意在强调理是不能违背的。...

    2023年11月09日
  • 朱鲔(刘秀怎么打败刘玄的)

    刘玄是个被绿林军强扶上位的君主,虽然名曰更始,却执政无方,遑论更始?刘玄手下将领各拥强兵,互不服气,这就为刘秀的各个击破创造了条件。如他进攻朱鲔,李轶就不听令,还想投降,结果朱鲔只得斩杀李轶,如此一来,内部矛盾越来越严重,无法抗拒刘秀攻击。...

    2023年11月09日
  • 王信文(刀塔传奇创始人)

    创始人王信文,他曾经是腾讯员工,在腾讯北极光工作室,负责过端游的策划与运营,2013年辞职创办了莉莉丝游戏公司并在2014年成功推出了《刀塔传奇》,迅速成为了受欢迎的手机游戏,据说最高光的时候,一个月的流水就能高达2亿元。...

    2023年11月10日
  • 欧拉恒等式(欧拉常数公式很难吗)

    你好,欧拉常数公式,也称为欧拉公式或欧拉恒等式,是数学中一条重要的公式。它表达了自然对数的底e与虚数单位i、圆周率π和-1之间的关系,即e^(iπ)+1=0。这个公式被认为是数学中最优雅的公式之一,因为它涵盖了多个重要的数学常数和运算符,并且...

    2023年11月21日
  • 头戴凤冠(人动凤点头)

    头戴凤冠的意思比喻位高权重,声势显赫的意思。凤冠,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

    2023年11月22日
  • 彭芳(彭芳爱赵聪明作一首名字藏头诗)

    1.彭芳,彭芳爱赵聪明作一首名字藏头诗?彭泽初栽五树时,芳草落花如锦地。爱此芳香朝暮看,胡风冻合鸊鹈泉。都门霁后不飞尘,林下何须远借问。彭蠡湖边香橘柚,芳草斜阳满渡头。爱君山岳心不移,胡儿夜度黄龙碛。都门杨柳正毵毵,天目天台倍觉惭。彭泽先生酒...

    2023年11月22日
  • 爱情分组(韩国跑男宋智孝和姜gary都哪些期是情侣)

    130106选队伍的时候gary直接去了懵智的宿舍~而懵智也特别开心~还特别默契的双人wave。。hoho~然后再换装的时候调皮gary在玩假发~懵智被逗的大笑~还拍了照片~在守护女王的环节最后也是剩下这两只~gary把懵智守的死死的~懵智也...

    2023年11月29日
  • 刘芸博客(有哪些明星夫妇是奉子成婚)

    2011年6月7号在补办婚礼仪式上,孙俪哽咽着说,“你要对我好点儿,我现在站在这里已经是两个人了”首付公开有孕...

    2023年12月04日
  • 初七是什么日子?(大年初七为什么叫人日)

    在农村,大年初七叫人日子,十七也是人日子,二十七也是人日子,在这三天的时间里,都是要吃面条了,初七吃面条是为了拴住小孩的腿,十七吃面条是为了拴住成年人的腿,二十七吃面条是为了拴住老年人的腿,其意愿就是祈求平安健康的意思,保佑家里的孩子,成年人...

    2023年12月05日
返回顶部